在潮汕,逢节必有“粿”。
潮汕人爱吃“粿”全国皆知。所谓“粿,其实指的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加工制成的食品,
潮汕人的“粿品”中,有一种粿,不仅名字有趣,还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它的制作与一味“青草”有关,即鼠曲草。本期胡博士说中医,我们继续来聊聊潮汕人喜欢的两款“神仙草”——鼠壳草和益母草。
鼠曲草
鼠壳粿也称青粿、清明粿、慈壳粿,是潮汕春节时令粿品。
采摘后,先将鼠曲草晾晒几天后,熬成汤汁,再加入薯粉做成粿皮,包入绿豆沙馅料,再印成桃形后蒸熟。
古籍中,也有用鼠壳草制作食物的记载。南北朝时的南朝梁人宗懔所作《荆楚岁时记》写道:“是日(三月三日)。取黍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以厌时气。”
鼠曲草不仅能做成粿品,还有药用功效。中医理论认为,鼠曲草味甘,性平。具有化痰,止咳,祛风寒的功效。治咳嗽痰多,气喘,感冒风寒,蚕豆病,筋骨疼痛,白带,痈疡。
《日华子本草》称其"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现代实用中药》则提到,"治非传染性溃疡及创伤,内服为降血压剂及胃溃疡之治疗药。
春节期间食用鼠壳粿既能补中益气,又能清热解毒。
益母草
益母草不仅是妇科良药,还是潮汕人餐桌上常见的早餐。在潮阳等地的街巷,你总能看到卖益母草汤的小店。
关于益母草的命名,《本草纲目》记载“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充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称。”
《神农本草经》中将益母草列为上品,是一种常用的药用植物。《新唐书》这样载道:“武则天高龄未见衰色,与益母草不脱关系。
“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充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益母草主要用于妇科病证,兼治跌打损伤和一些皮肤病。包括:
- 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主入血分,善活血调经,祛瘀通经,为妇产科要药。
- 水肿,小便不利。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活血化瘀,尤宜用于水瘀互阻的水肿。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皮肤瘾疹。
- 另外,现代制剂中,把益母草加上红糖等赋形剂做成的益母草膏,对因气血不足、下焦虚寒、血瘀血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经量不足、通经等妇科病证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