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liǎo)。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近代的北京几经更迭,多少兴亡谈笑间,不过一碗炸酱面,老北京懂这个理儿。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扯远了,说回北京话。北京人的懒和散,都体现在一张嘴上。
北京土话是出了名的慵懒,儿化、吞音、大舌头,这三板斧能把普通话模糊到面目全非的程度。
说一口北京土话的诀窍就是,嘴里得像含着块热豆腐似的,兜着下巴说话,偶尔加快语速,有些字眼只是摆出一个舌位或一种姿态,但不发出声来。比如,北京人说“怎么”的时候,“怎”字发出之后,闭嘴呼气,那个“么”只做一个口型,像广东话里“五”的发音。有时句末的字还要拖着长音,带出一种慵懒的气息。
请跟我读:
达好(大家好)
尿(你好)
我儿(我是)
AUV(哎呦喂)
老儿好(老师好)
脑吧(那好吧)
喵(没有)
裂(厉害)
我告儿你(我告诉你)
病客抱吃(必胜客不好吃)
忙劳套吃(麦当劳特好吃)
界家(吉野家)
敲(7-11 )
味儿多美(味多美)
巴黎倍儿甜(巴黎贝甜)
板儿可乐(百事可乐)
霜儿肉(涮羊肉)
凶式炒鸡蛋(西红柿炒鸡蛋)
鲜(西安)
电杆子(电线杆子)
皇儿(皇上)
不儿道(不知道)
山东鸡(*人动机)
松空(孙悟空)
黄咬明(黄晓明)
告松老日在装垫儿台(高晓松老师在中央电视台)
自营车儿(自行车 )
共痒单车儿(共享单车)
欢儿豆儿(花生豆)
烤昂糖(口香糖)
上头(摄像头)
屁户(屁股)
洗粉(洗衣粉)
本大学(北京大学)
颓大学(体育大学)
北京人见面聊《还珠格格》:
这皇儿也够走背字儿的嘿,赶上内小燕子和哇哥(五阿哥) ,尔康和嘴(紫薇)都什么倒霉催的猴儿孩子?
王朔写鲁迅,“有一鲁迅,太牛逼了”: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逼了。他眉飞色舞地说:丫行于一条黑巷,一群狗冲丫叫,丫说:呸!你这势利的狗。我和一干听众大笑……有那么几周,我们上下学,谁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就会回头笑骂:呸!你这势利的狗。
是不是读着读着,脑海里的声音就会变成这个冲动的小伙子? ↓
这个颓废的小伙子? ↓
还是这个轰炸精神的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