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把北京方言词典攥一攥,56.8% 都是水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唯一的作用就是读起来好听。
北京话听着好玩儿,和儿化音也有莫大的关系。
有些“儿”是有意义的,如:今儿、今儿个(今天),明儿、明儿个(明天),前儿、前儿个(前天),后儿、后儿个(后天),多儿、多儿个(什么时候)……
有些“儿”是无意义的,但舌头一卷,世间万物都亲切朴实了起来:
宝贝是物,宝贝儿是人;小瓜听着挺生涩,小瓜儿好像就浑圆了许多;冰棍是凶器,冰棍儿才是夏天里的最爱;小人是背后捅刀子的,小人儿就是可可爱爱的小朋友……
北京炸酱面有这么一套顺口溜儿,就是儿化之后产生的音韵美,读起来甜润熨帖、清脆悦耳:芹菜末儿,莴笋片儿,狗牙蒜儿,掰两瓣儿,新黄瓜切成丝儿,心儿里美,切几批儿,焯豇豆儿,剁碎丁儿,小水萝卜带绿缨儿,辣椒麻油淋一点儿,泼点儿芥末蹿鼻眼儿,炸酱面虽然一小碗儿,七碟儿八碗儿是菜码儿……
对人的称呼也可以儿化,“小张儿”、“小王儿”、“小吴儿”都可以加“儿”化表示亲切,但“老张”、“老王”、“老吴”就不能加儿化音,以表尊重。
有的时候,儿化音不是必须加在词汇的末字后,比如馅儿饼、爷儿俩、猴儿王,都是在首字后加儿化音,这纯属语感,只能在生活中加以体会。
什么时候加“儿”什么时候不加“儿”,一向被认为是学北京话的最大难点。但最重要的一点,儿化音不能滥用,如果不知道加还是不加,那……还是别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