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形象
《楚辞》中的“荷衣”,经过后来的发展,与“朝服”相对,成为“隐士之服”,表示避世的志向,也承载着诗人高洁的品格。
从《诗经》将莲喻为女子,到《楚辞》将莲喻为君子,都是儒家思想对莲色泽美、味香远的赞誉。后世多延续这一风格,将莲香远益清、高洁脱俗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爱莲说
这种风格,到了宋朝周敦颐《爱莲说》中,浓缩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莲意象,与宋儒“圣贤气象”完美契合,为宋儒的时代精神确立了一个雅俗共赏的象征符号,并演变为中国人为人、为学、为官时清通高洁理想境界的象征。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莲之在泥不染、清新脱俗的生物特征,同时也昭示着生命的再生,与由此岸渡达彼岸的佛教教义相一致。正如《维摩诘经·佛道品》中说的那样:“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尔。”
佛教 莲花
同时,莲为花实俱存的植物,与佛家以慈悲为怀,倡导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文化理念相呼应。《妙法莲华经》就如此说:“唯彼荷华,华果俱多,可喻因含万行,果圆万德。”故而佛祖在创立佛教之时,就已经赋予了莲花不同寻常的宗教意象,成为佛国净土的象征。
那么,水生植物“荷”,又是如何从名词演变成“担负”这一动词义呢?
四其实,作动词“担负”义的“荷”,其本字当是“何”。
《说文》云:“何,儋也。从人,可声。”儋,同“擔”,即“担”的古字,本义是以肩承担重物,也泛指用头、用背等承担重物。
古代典籍
在古代汉语中,“荷”与“何”为通假字。宋朝徐铉在校订《说文解字》时就说:“儋何即负何也。借为谁何之何。今俗别作担荷,非是。”是说上古“何”字的本义,就是“负荷”的意思。我们常用的何人、如何的“何”,是借用。如今“儋何”被人们改成“担荷”,徐铉认为,这是不对的。
今人容庚《金文编》亦曰:“何,象人荷物之形,说文何儋也。”是说“何”字的字形,像一个人肩扛、背负重物,《说文解字》中的“何”,就是“儋”这个意思。
在《论语·宪问》篇中就有以“荷”为承载的记述:“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朱熹解释说:“这个磬是乐器,荷是担,蒉(kuì,音愧)是草器,此人是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