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从《古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温文尔雅的主持人董卿,清新脱俗的清华才女武亦姝,神态俏皮可爱、又萌又帅神童般的娃儿王恒屹,机智灵活的应变、知识面极为丰富的小撒老师,豪情入骨、气势如虹的康震老师,等等,他们的名字如同他们的才智,随着一场场中华文化的熏陶,在我的心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记,也再次激发了我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宝藏的中华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从幼儿读本,到各年龄段的语文课本,以及很多关键性的考试,都涉及到古诗词这一块的内容。
于我来说:从记忆开始,古诗词就是我语文学习生涯中"难以逾越的坎"。那时候的我对古诗文的翻译情有独钟,但我最怕背诵古诗文。
近期,通过学习叶嘉莹老先生的《说诗讲稿》,我方才醒悟,少年的我,之所以对背诵古诗文感到困难,是因为我对古诗文的学习方式没有正确的掌握。加之腼腆和内敛的性格,学习古诗词时只知道“吟”,却不愿意“诵”。
01、吟诵的源起和作用吟诵起源于周朝,《周礼。春官宗伯》里有记载说:“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所谓乐语就是可以配合着音乐来歌唱的语言,也就是诗。
这让我想到一些屏幕上,电影里呈现的画面:台上,老先生一边儿摇头晃脑,一边儿还会用手、用脚甚至用头打着拍子;台下,三五个孩子,如同小和尚念经一般跟随着老先生,好像很陶醉的样子,那就是吟诵吧。
在古代,孩子很小就开始学诗,也容易入境。而今的孩子也读古诗,只是未必能遇见“摇头晃脑”的老先生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比如唐代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孩子们读起来朗朗入口,甚至可以背的烂熟,然而,倘若要他们因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的画面所感染,被字里行间、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所感动,那就得多费口舌才行。
古诗词的美感和古诗词的吟诵,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但是密切相关,如同心心相惜的两个人,是可以互为生辉、彼此光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