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羸以虚发而下之是什么句式,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句式类型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3-12-21 18:53:02

16、爱屋及乌

纣①死,武王皇皇②,若天下之未定③。召④太公而问曰:“入般奈何?”太公日:“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⑤。何如?”

【注释】:

①纣:商纣王②皇:通“惶”,害怕。③定:安定④召:召见⑤胥余:奴隶或刑徒,指下人

【译文】: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姜太公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下人。大王你看怎么样?”

【寓意】: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17、画龙点睛

张僧繇(yáo)于金陵①安乐寺,画四龙于②壁,不点③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dàn)④,因⑤点其一。须臾⑥,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jiē)⑦在。

【注释】:

①金陵:江苏南京龙②于:在③点:画④诞:荒唐的;不合情理的⑤因:于是⑥须臾:片刻⑦皆:都

【译文】:

张僧繇在南京安乐寺,在墙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点眼睛,常常说,点上眼睛就飞了,人认为他说狂诞的话,于是他就点了其中的一条,一会儿,?雷电打破墙,一条龙乘云飞走了,没有点睛的都还在。

【寓意】: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18、朝三暮四

宋有狙(jū)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sǔn)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kuì)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xùn)于己也,先诳(kuáng)之曰:“与若芧(xù),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选自《庄子·齐物论》

【注释】:1.狙公:养猕猴的人。2.解:了解,理解,懂得。3.狙:猕猴。4.意:心意。5.得:懂得。6.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7.损:减少。8.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9.充:满足。10.欲:*,要求。11.俄而:一会儿,不久。12.匮:不够。13.限:减少。14.恐:恐怕。15.驯: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16.诳:欺骗.17.与:给。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19.芧: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20.足:够,足够。21.众:所有的。22.皆:都。23.而:表修饰。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26.朝:早上。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译文】: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寓意】: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19、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

【注释】:⑴鬻(yù)——卖。⑵誉——夸耀。⑶陷——攻破。这里是穿的意思。⑷或曰——有的人说。⑸莫不——没有不⑹应——回答⑺或——有人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⑽“吾盾之坚”的之:同上⑾坚——坚固⑿以——用⒀俄而——片刻、一会儿⒁莫能——没有什么。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

【译文】: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寓意】: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0、滥(làn)竽(yú)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yuè)⑥之,廪食(bǐngsì)以数百人⑦。宣王死,湣(mǐn)王立⑧,好(hào)⑨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释】:

①宣王:齐国国君。②竽: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③必:一定,必须。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⑤请:请求。⑥说:同“悦”。⑦廪食以数百人: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⑧立:继承了王位。⑨好:喜欢。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寓意】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更羸以虚发而下之是什么句式,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句式类型(5)

21、叶公⑴好(hào)龙

叶公子高⑵好龙,钩以写⑶龙,凿(záo)以写龙,屋室雕(diāo)文⑽以写龙。于是天龙闻⑷而下之,窥⑸(kuī)头于牖⑹(yǒu),施⑺(shī)尾于堂⑻。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húnpò),五色无主。是⑼叶公非⑾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

⑴叶公:公,古时的尊称。⑵子高:人名。⑶写:这里是用刀、笔刻画的意思。⑷闻:听说⑸窥:就是探望、偷看的意思。⑹牖:窗户。⑺施:伸出、延伸的意思。⑻堂:厅堂。⑼是:这。⑽文:同“纹”,花纹。⑾非:不是。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服的带钩上画龙,喝酒的杯上画龙,房屋上的雕刻花纹是龙。于是天上的龙听说了就下来,从窗子探进头,把尾巴放进厅堂。叶公看见了,掉头逃跑,(吓得)魂不附体,(吓得)脸色茫然无主。这个叶公不是喜欢龙,是喜欢象龙又不是龙的东西。

【寓意】:

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22、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2.于:向。3.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4.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5.何:为什么6.炳烛:把烛灯点燃。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燃。7.安:怎么8.戏:戏弄。9.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10.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11.闻:听说。12.好:爱好13.阳:阳光。14.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15.日中之光:正午的太阳光. 16.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19.善哉:说得好啊!。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认为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在初升太阳的阳光下行走一样;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在正午太阳的阳光下行走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行走一样。点上蜡烛再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道理】: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23、邯郸①(haándān)学步②

昔③(xī)有学步于邯郸者,曾④(céng)未得其仿佛⑤,又复失其故步⑥,遂⑦(suì)匍匐⑧(púfú)而归⑨耳。——《汉书·叙传上》

【注释】:

①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②学步:学习走路。步:行走,走路。③昔:从前,过去。 ④曾:这里相当于“乃”,意思同“却”。⑤仿佛:大略、大概。⑥故步:原来走路的步法。⑦遂:于是 ⑧匍匐——爬行。⑨归:回来

【译文】:

从前有个向邯郸(人)学习走路的人,却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于是只好爬着回家了。

【寓意】: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

24、东施效⑴颦⑵(pín)

西施病心⑶而颦其里⑷,其里之⑸丑人见而美⑹之⑺,归亦⑻(yì)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⑼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⑽(qiè)妻子⑾而去⑿之走⒀。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

⑴效:模仿⑵颦:皱眉头⑶病心:心口痛。病,生病。⑷里:乡里⑸之:的⑹美:意动用法,认为她美。⑺之:代词,代指“她”⑻亦:也⑼坚:坚决⑽挈:带领⑾妻子:妻子儿子⑿去:离开⒀走:跑,逃离。

【译文】:

西施经常心口疼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同村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的样子,觉得很美,便仿效着,皱眉蹙额,走到街上。村里富人看见她的这副怪样,都紧闭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这个丑妇看到西拖捧心皱眉的样子很美,但却不知道为什么美啊。

【寓意】:

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25、螳臂当车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①足将搏②(bó)其轮③。问其御④曰:“此何虫也?”对曰⑤:“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⑥进而不知却⑦,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⑧矣!”回车⑨而避⑩之,而勇士归之。

【注释】:

①举:托举②搏:搏斗③轮:车轮④御:驾车的人⑤对曰:回答说⑥知:知道⑦却:退。⑧勇武:勇猛的武士⑨回车:掉过车头⑩避:避开

【译文】:

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螳螂。作为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

【寓意】:“螳臂当车”作为一句成语,却并不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作自不量力的可笑人物。

更羸以虚发而下之是什么句式,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句式类型(6)

2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蚌(bàng)方出曝(pù),而鹬(yù)啄其肉。蚌合而钳(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wèi)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qín)之。——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

[1]蚌: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2]曝: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3]鹬;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4]钳:夹住。[5]喙:鸟类的嘴。[6]即:就。[7]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8]渔者:捕鱼人⑼擒:抓住。

【译文】: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寓意】: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27、指鹿为马

赵高欲为大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é)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zhòng)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①为大乱:作乱,指篡(cuàn)夺皇位②.验:试验③.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hài)④左右:身边的人⑤或:有的⑥.阿顺:阿谀顺从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法律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中,适合,这里指借法律条文扣以罪名 ⑦.法:刑法⑧.恐:害怕,恐怕

【译文】:

赵高想要谋反,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探,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寓意】: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8、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lǜ),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注释】:

[1]临:临帖,照着字画模仿。[2]日:每天。[3]率:标准。[4]书:书法。[5]遂:于是,就。[6]于:对,对于。[7]尝:曾经。[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9]或:有时。[10]简札:信件,书信。[11]少:通“稍”稍微。[12]易:改换,更换。[13]厌:嫌麻烦而讨厌。[14]故:所以。[15]愈益:愈加,更加。

【译文】:

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启示】:无论做任何事情既要坚持不懈,又不能马虎草率。

29、张无垢勤学

张无垢(gòu)谪(zhé)①横浦,寓②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辄(zhé)④执⑤书立窗下,就⑥明⑦而读。如是者⑧十四年。洎(jì)⑨北归,窗下石上,双趺(fū)⑩之迹隐然,至今犹?存。——《鹤林玉露》

【注释】:

①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员降级并调到边远的地方做官,这里指被贬官。②.寓:居。③.昧爽:拂晓,破晓;天刚亮。昧,昏暗。爽:明朗,清亮。④.辄:总是。⑤执:拿着。⑥.就:依靠。⑦.明:光⑧.如是者:像这样。是:这样⑨.洎:及,到⑩趺:足迹。?.犹:还。

【译文】:

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后,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刚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依靠着微弱的晨光读书。他就像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后,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现在还存有。

【启示】: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即使是受到了挫折,也要继续努力,不能自甘堕落。

30、欧阳修苦读①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zhǎng),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11)借而读之,或(12)因(13)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1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15),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4)资:财物,钱财。(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6)荻(dí):芦苇杆。 (7)以:用,用来(8)书:写。(9)就:靠近(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11)士人家:读书人家(12)或:有时。(13)因:趁机。(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务:致力于,从事。(15)文字:文章

【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失去父亲,家里没有钱财。他的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作书画,用来教他写字。〔让他〕多诵读古人的篇章,使他学会写诗的方法。到他年龄大些,然而家里没有书可以阅读,〔他〕靠近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或者进行抄写摘录。抄写还没有完毕,然而已经能背诵这本书。以至于白天黑晚忘记吃饭睡觉,只有读书是公务。他从小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启示】激励后人,勤学苦练总会有所成就。

更羸以虚发而下之是什么句式,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句式类型(7)

31、管宁割席

管宁①(nìng)、华歆②(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③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④去⑤之。又尝⑥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⑦(miǎn)过门者,宁读如故⑧,歆废书⑨出观。宁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注释】:

①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②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依附曹操父子。③捉:拿起来,举起④掷:扔。⑤去:抛去。⑥尝:曾经,从前。⑦轩服冕: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⑧故:原来一样。如:像。⑨废书:放下书。废:放下。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⑾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心里高兴,偷看了管宁的脸色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启示】:

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但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32、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①(yí)于洛②。时盖③年四十矣。一日见④颐,颐偶瞑(míng)坐⑤,时与游酢(zuò)侍(shì)立⑥不去。颐既⑦觉⑧,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

①程颐,与其兄程颢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②洛,洛阳③盖,通“概”,大概。④见:拜见。⑤瞑坐:打瞌睡。暝,闭眼。⑥.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⑦既:已经⑧觉,醒。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寓意】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3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⑦在其下也。——《说苑·正谏》

【注释】:

①蝉:昆虫,又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附即“跗”,脚背。⑤傍:同“旁”旁边。⑥延颈:伸长脖子。延,伸长。⑦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译文】:

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寓意】:

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教导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思考一下,要思前顾后。

34、囫囵吞枣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pí),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xiá)者①曰:"你真是囫囵②(húlún)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注释】:

①狎者:不庄重的人,这里指爱开玩笑的人。②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译文】: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呆头呆脑的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整个地吃下去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寓意】: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35、疑邻盗斧

人有亡斧①者,意②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③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列子·说符》

【注释】:①斧:斧头②意:通“疑”,怀疑;③窃:偷。

【译文】:

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言谈举止,无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言谈举止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寓意】:不能轻易怀疑别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也不能以貌取人,也要知道感觉不一定是对的。

更羸以虚发而下之是什么句式,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句式类型(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