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老百姓习称旱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半月莲;三步跳;地八豆;守田;水玉;羊眼。该物种全国都有野生分布,半夏属天南星科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则烧痛肿胀、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习性特征:
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叶2~5枚,有时1枚。叶柄长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1~3厘米;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
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
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半夏栽培技术
1、种植地的选择:旱半夏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耐阴不耐旱,适合山坡、平地栽培,可与果树间套种,也可与玉米、油菜、小麦等高秆植物间作,以砂质土壤种植最佳,重粘土、低洼积水地块不宜种植。
2、精细选种:分级精选川半夏种子,分为直径大于0.5厘米和直径小于0.5厘米两级,有利于苗齐、苗壮和田间管理。种子要求新鲜、饱满、无病虫害。
3、施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长中期,尤其是“小满”前后,应重施珠芽肥,如腐熟的饼肥、人畜粪水等。若基肥不足,前期应追施硫酸铵每亩10千克--15千克,“小暑”培土前还可追肥1次,生长后期可以不追肥。
4、播种:按行距15厘米~20厘米,开3厘米~4厘米深的小沟,将种球均匀地撒在沟内,株距2厘米~6厘米覆土1厘米~2厘米后进行平整,天旱可浇水,温度控制在18℃~20℃,一般12天~15天相继出苗
5、加强田间管理:
摘除花苔:在半夏齐苗10~15天后,陆续出现花苔,应缓慢摘除,做到随见随摘,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营养生长和块茎膨大。
除草:在幼苗未封行前,要及时除草,中耕深度不宜超过5厘米,以免伤根。因为旱半夏的根生长在块茎周围,根系集中分布在12~15厘米的表土层,所以中耕宜浅不宜深。
抗旱排涝:半夏喜湿润,怕高温干旱和洪涝,遇干旱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
病虫害防治
(一)球茎腐烂病。一般在雨季和低洼渍水处发生。发病后,球茎腐烂,地上茎叶枯萎。防治方法:要注意排水,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并用5%的石灰水浇灌病株病穴,或在病穴处撒施石灰粉,防止此病蔓延。
(二)缩叶病。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多在夏季发生,发病后小叶皱缩扭曲,植株变矮、畸形。防治方法:一是彻底消灭传播病源的蚜虫;二是选用无病植株留种。
(三)蚜虫。其成虫和幼虫吮吸嫩叶嫩芽的汁液,使叶片变黄,植株生长受阻。防治方法:一是在蚜虫发生期,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稀释液喷洒;二是用灭蚜松(灭蚜灵) 1000-1500倍稀释液喷*。
(四)菜青虫。其幼虫咬食叶片,造成孔洞和缺口,严重时,整片叶被吃光。可在发生期用90%敌百虫1500倍稀释液或敌敌畏1000倍稀释液喷*。
采收加工:
川半夏在第三次倒苗(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后即可采挖。洗净泥沙即可销售鲜品,也可去皮晒干后销售干品。
加工技术:
(1)发酵:将收获的鲜半夏块茎堆放室内,厚度50厘米,堆放15—20天,检查发现半夏外皮稍腐,用手轻搓外皮易掉,既可。
(2)去皮:将发酵后的半夏块茎用筛分出大、中、小三级。数量少的可采用人工去皮,其方法是,将半夏块茎分别装入编织袋或其他容器内,水洗后,脚穿胶靴踏踩或用手来回反复推搓10分钟,倒在筛子里用水漂去碎皮,未去净皮的拣出来再搓,直至全部去净为止。如果较大的块茎去皮后,底部仍有一小圆块透明的“茧子”时,量少可用手剥去,量多再装袋搓掉,直至半夏块茎全部呈纯白色为止。面积较大的半夏基地,可采用机械脱皮。
(3)干燥:脱皮后的半夏需要马上晾晒,在阳光下暴晒最好,并不断翻动,晚上收回平摊于室内晾干,次日再取出晒至全干,既成商品。如半夏数量较大,最好建有烘房,随脱皮,随烘干,不受天气影响,其加工的半夏商品质量较好。
来源:中国农产信息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