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立秋是夏秋两季的转折点,“秋”即清热褪去清凉将来的意思,标志着秋天到来,天气逐渐转凉,而从文字的组合角度来讲,“秋”字是由“禾”与“火”两字组成,有庄稼成熟之意,每天在田间地头伺候庄稼的农民,即将迎来大丰收,在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中,不论是皇帝、官员还是百姓都对立秋非常重视。
早在西周立秋就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亲自率领文武大臣来到京城的西郊,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等仪式迎来迎秋,祈祷庄稼能够大丰收,到了唐朝,迎秋仪式有了新的变革,在西周迎秋仪式的基础上,老百姓也逐渐参与了进来,并增加很多新的仪式,而宋代的迎秋氛围更加浓郁,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中这样描述:“立秋日,都人(杭州市民)戴揪叶,饮秋水、赤小豆”,这足以说明当时迎秋气氛十分热闹。
立秋时节除了诸多的传统民俗之外,也进入了暑热与凉寒相互转换的阶段,在饮食方面要多加注意。其中“秋日6宝”要常吃,应季而食增强体质,会贴秋膘身体棒。
【猪肉】在立秋这一天我国北方有“贴秋膘”的习俗,按照老传统立秋之际人们通常会吃一些肉食,来补充身体缺失的能量。由于夏季炎热而漫长,三伏天人们的胃口普遍偏差,身体会有些消瘦,瘦了当然要“进补”,加上入秋后天气相对会凉爽一些,胃口自然也大开,所以在立秋这一天寻常百姓家会炖猪肉、肘子吃,而讲究一点的人家则会做红烧肉、红焖肉等补充身体的“亏空”。
【茄子】俗话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虽然立秋后气温逐渐变凉,但是此时还处于三伏天中,“秋老虎”可不会停歇,所以入秋后还是要吃一些清热去暑的食材。其中茄子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大众食材,不仅富含营养而且性凉味甘,有清热祛暑、祛风通络等功效。
相传立秋吃茄子始于明朝,当时的大将徐达攻打北平府后,一个士兵偷了老百姓的香瓜,常遇春大将知晓后要将这个士兵处以死刑,而就在这时有老百姓站出来说,当地有一个习俗,立秋的时候偷瓜不算偷,而称为拾瓜,于是“偷瓜”的士兵就被赦免了,但是没有意料到的是,一听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也纷纷效仿“拾瓜”贴秋膘。毕竟香瓜的数量有限,常遇春大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到了用口感与肉很像的茄子代替,后来立秋当天吃茄子就逐渐流传了下来。
【西瓜】在我国很多地区有立秋吃西瓜的传统习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咬秋”,俗称为“咬瓜”,早在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立秋之日吃西瓜,可有效的避免腹泻的说法,直到现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立秋“咬秋”的习俗,毕竟这酷热难耐的三伏天还未完全退去,忽逢立秋,人们便要将其“咬住”,也寓意丰收的季节也能被“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