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四大精髓是什么,哲学的本质及精髓和最高境界

首页 > 企业招商 > 作者:YD1662023-05-17 11:52:14

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偈语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像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

六祖慧能当时还是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他看了这首诗后在旁边又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他认为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

哲学意义:

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哲学的四大精髓是什么,哲学的本质及精髓和最高境界(5)

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传习录》记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

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存在即被感知。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

哲学意义:

王阳明认为心,亦即实质上的人的主观精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以至草木瓦石都是“人心一点灵明”的体现,心之外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一种较为彻底的唯心主义。

哲学的四大精髓是什么,哲学的本质及精髓和最高境界(6)

六、格物致知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中的这段话后来被朱熹简约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是后四条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这段话述说了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功效,而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是“格物”。

哲学意义:

世间事物的存在以及变化是有其道理的,人也是具有认知能力的。

因此,只要从实际出发,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长期的用功,就能真正地认识事物,到那个时候自己的心灵也会豁然开朗。

哲学的四大精髓是什么,哲学的本质及精髓和最高境界(7)

七、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魏晋时期王弼在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本”指天下万物生存的根据。

任何事物都要以某种属性为其存在的条件,但其所具有的属性都以没有任何规定性为前提的。

王弼不是通过肯定万物的同一性,而是通过否定其差异性,而找到“无”作为万物之本的。万物都产生于道,不复归于道,以至无穷。

任何个别事物都有局限性,只有“无”才是无限的、绝对的、永恒的。

哲学意义:

这句话中“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无,而这种“无”的本体,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化的精神。把精神看作万物特别是人生的归宿,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哲学的四大精髓是什么,哲学的本质及精髓和最高境界(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