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五大要素,大众传播媒介的四个标准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4-04-18 17:17:57


补充重点

1.“电视人”50周年


林雄二郎日本《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电视人 ”:指的是伴随着电 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 觉人 ”,行为方式上“跟着感觉走 ”。收看电视在狭小空间中进行,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 的环境,养成孤独 、内向 、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父辈中理性, 重视逻辑思维。


2.电子乌托邦


“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传播过程更加平等带来社会关系平等;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力和机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或政治选举的可能,普遍民主的社会。


历史渊源:布莱士对报纸在舆论的合理化、理性化及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库利“印刷意味着民主”;麦克卢汉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一种“媒介神化学”基础上;认为文字和印刷媒介与“人的堕落”对应。


评价: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真题:简述对电子乌托邦的理解(简答,浙江大学719,2023)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大众传播的五大要素,大众传播媒介的四个标准(9)

大众传播的受众


大众传播的五大要素,大众传播媒介的四个标准(10)


补充重点



1.卡兹使用与满足(1974)50周年


卡兹《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 ”的因果链锁过程。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1)评价:一改传媒角度为受众角度,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其满足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曾在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2)意义:

a.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b.揭示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否定“子弹论”等观点;


c.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矫正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理论,因而被称为适度效果论。


3)局限:

a.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b.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c.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真题: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简答,西安外国语大学440,2023)

传播效果研究


大众传播的五大要素,大众传播媒介的四个标准(11)


本章节许多概念,例如“信源可信性”“休眠效果”“警钟效应”“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等等都值得背诵,不仅是名词解释,更能够用作论据提高专业水平度。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的五大要素,大众传播媒介的四个标准(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