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10日清晨,雾气凝重,一个老人在北京城郊的静业湖边徘徊。不久,便傲然投入了湖底。这个老人名叫梁济,是一个道德上卓尔不群的儒生。但却为了这次自*他前后谋划了六年,关于为什么赴死,怎样去死,在什么日子死,死后将如何公布于众……这一些列的细节他都记录在日记里,这本日记也算是他的自*日记。为了能让此次自*引起社会轰动,在谋划自*的六年中,他不断添加、修改计划。终于,一生默默无闻的梁济,因为他精心策划的死,在激情埋葬一切的新文化运动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说到梁济,很多读者可能不清楚此人是谁。可是大家对他的儿子梁漱溟先生应该是耳熟能详。梁漱溟先生是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大儒,是一位国学大师,哲学家和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济在自*前曾经把年仅二十五岁正在北京大学任教哲学的梁漱溟叫道跟前,问道:“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而三天后,梁济便投湖自*。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问题永远地留给了梁漱溟。他的哲学,他的思想,他的著述都在思考着这个终极的一问。
图来自网络:梁漱溟先生
我们今天在这里不会给大家讲述梁漱溟的思想,而是聚焦这位儒生梁济。他生活在晚清到民国这段乱世之间,他是一位忠于朝廷的儒生,但同时也是一位极为开明的父亲,他竭尽全力送儿子留洋海外学习西学,但又在行为上极其忠于他的儒学,这样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人物,这样一位在那个激烈的时代普通官员,是如何要用自*完成自己的一个神圣的使命的呢?他探寻的生命意义又是什么呢?
一、落幕下的清王朝:迷惘的儒生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统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皇太后带着小皇上坐在大殿里六神无主。那些清朝的旧臣打着民国的旗号逼着他们退位,此时此刻,这几百年的清王朝已经到了最后生死存亡的一刻。这对孤儿寡母只能危机四伏的政治漩涡中,选择了退下历史舞台……
图片来自网络:隆裕太后与溥仪在宫中
清帝宣布退位,这对于很多晚清儒生来说是五雷轰顶的消息。他们突然陷入茫然,陷入价值观的坍塌之中,这也包括梁济。
梁济,字巨川。生于1859年的京城。天平天国运动正在南方轰轰烈烈地展开,无论是帝国的统治还是儒学的千年传统都受到这股势力的打击。梁济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地方官,虽无大富贵,但是一生都坚守着儒生的操守。梁济八岁时,父亲死于山西。祖父带着全家为躲避债务,迁回京城开始隐姓埋名的生活。他的整个教育落在有学识的嫡母身上。嫡母刘氏是宦官之女,梁济父亲的正室。她是一个刚毅且威严的女人,对梁济的爱表现在教育的严肃与殷切的希望之上。她将道德教育作为对梁济教育的重心,因此梁济一生的气节与行事的准则都遵循嫡母的教导。生母陈氏是侧室,精心照顾他的日常学习生活。两个女人将其一生的爱与期待都寄托在梁济的身上,他从小担当的责任是关乎一个儒学家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