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父亲是谁,梁漱溟父亲沉潭自尽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4-05-06 20:07:19

图片来自网络:梁济像

梁济27岁中举人,没能再考中进士。一生都在低层的官职中换岗。他不是奔走呼喊的革新派也不是实务派,但他支持友人彭冀仲办报,他们向人们普及西方科学知识,抱着对大众进行启蒙教育的决心。但那是在新文化运动的二十年前,这样的报纸几乎无人过问,报社步履维艰,几乎绝望。之后靠着梁济典当家财,惨淡经营。困穷的情况下,还送儿子梁漱溟留洋学西学。

在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宣统帝退位那一天,他在祠堂正式对着先祖立下殉清誓言。他忠于儒家文化传授给他的精神,并且以此作为生的价值。梁济一生一直秉着刚正的性格与道德上的克己,渴望通过王权,实践儒学的抱负,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帝国历史上数以千万的儒生都将此作为生命的意义。但面对王权的逝去,且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六年来他一直承担道义职责的重压,良心的拷问,一直最后决定用一次自*去践行自己的人生意义。

梁济在遗书中说:

“我身值清朝之末,故云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幼年所学为本位。吾国数千年先圣之诗礼纲常,吾家先祖先父先母之遗训,幼年所闻对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此主义深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主义为本位,故不容不殉……” [1]

梁济应该是晚清忠诚儒生的一个代表,但是从他一生来看,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守旧的人,相反却是办报竭力传播西方科学的开明人士。可是陷入怎样的情境才达到“不容不殉”的程度?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自*行为的实施是个体产生出一种绝望感的行为表现。而这种绝望感越是长久,自*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之所以选择自*其实并不是因为逃避,而是将死亡认为唯一的解决方式。

北洋政府内务部统计科1916年编制“人口之部”,包括京师、京兆及部分省区的人口总数与死亡人数统计数据,其中将死因分为五类:变死(突发事件死亡)、自*、病死、先天性体弱及畸形、老衰。死因最多的属于病死,这其中归因于医疗手段落后与生活条件差。单以京师、京兆为例,1916年自*者占死亡总数比重分别为4.3‰和1.0‰。自*原因被总结为精神错乱、生计艰难、病苦、家庭不睦、婚姻不自由、负债难偿等。[2]关于自*人群并没有做出详细的统计,但是从有记录的报刊杂志来看,知识群体的自*尤为受到社会的重视,甚至引起巨大反响,形成了这个时代的一道独特的自*景观。

梁漱溟的父亲是谁,梁漱溟父亲沉潭自尽(5)

图片来自网络:梁济的著作

二、失望的时代:绝望者的反抗

对于梁济的自*,我们知道是一种长期以来淤积在心中的绝望所造成。首先我们要查找他的绝望感来自何处,其次要观察他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并且为何要一直延迟自己的死亡,不断用平静的口吻讨论自己的死亡。

1903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提出人们趋向自*的原因在于“失望”:

今日我国民陷落于失望时代,希望政府,政府失望;希望僵吏,僵吏失望;希望民党,民党失望;希望渐进,渐进失望;希望暴动,暴动失望;希望自力,自力失望;希望他力,他力失望。国人如果抱希望之殷切,一旦失望则立即陷入绝望,甚至自*。[3]

梁漱溟的父亲是谁,梁漱溟父亲沉潭自尽(6)

图片来自网络:梁启超

因对社会失望而陷入绝望中的大多集中在知识群体。因为这些人社会的公共意识最强,并且有一种道德责任,而梁济在遗书中也不断陈述这种失望“见中国今日世道方以浇漓诈伪著称,煌煌巨公竟以挟诈怀私为手段,今日信誓,明日干戈,无一毫敬畏天理之心。”[4]

看起来比别人更强烈的失望正是来自他内心极强的道德感。嫡母的教诲一直是梁济成长的坐标,并且嫡母对他的期望并不仅与功名成就,更在于他的为人。因此,梁济不但是将道德实践作为治世的儒生,更是一个将道德实践作为对嫡母回报的孝子。一旦这种实践无法施展,并且这种实践会遭到新派人士的讥笑与怒骂,他不但感到孤独,也有着深深的内疚。

遗书中提到:

“我非不知世间有生,可以行乐,求死实为至苦也。然而我壬子年《辞职书》中引《孟子》一句云“所欲有甚于生者”,然而我之良心无异监察我,督责我,时时常觉疚心。”[5]

心理学上讲:“将死亡当做是唯一选择方式的,是一些深深感到孤独和羞耻的个体。”或许就是这种“疚心”的时时折磨,才导致他深深的绝望。

在梁济绝望感萦绕的心头,他是如何去看待死亡的呢?在遗书中他说:

“诸君试思今日世局何故而败坏至于此极,正由朝三暮四,反覆无常,既卖良友,又卖主帅,背弃平时之要约,假托爱国之美名,受金钱收买,受私人唆使,买刺客以坏长城,因个人而破大局,转移无定,面目靦然,由此推行,势将全国人不知信义为何物,无一毫拥护公里之心,则人既不成为人,国焉能成为国?欲使国成为稳固之国,必先使人成为良好之人,此鄙人所以自不量力,明知大势难救,而捐此区区,以聊为国性一线之存也。”[6]

三、轰动的热点:生存的意义

梁济在遗书中写道,他料想自己的自*会引起新文化运动中那些知识群体的嘲笑,有些人可能还会骂他迂腐。不过他并不在意,他自*的目的就是要引起讨论。

在梁济先生去世两个月后,的确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的这期报纸中,各家各派展开了舆论的攻势!陶孟和、陈独秀等人纷纷长篇文论进行交流。这在当时的社交媒体上不能不说是“热点”事件!当然这也是他精心策划的一部分。

梁漱溟的父亲是谁,梁漱溟父亲沉潭自尽(7)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并不全是梁济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查阅当年陶孟和、陈独秀、胡适等文章,陶孟和的言论较为激烈,对梁济的死不以为然,但是陈独秀却评价中肯,认为先生之死充满着气节。

陶孟和先生坚持认为“有生命才可以去奋斗,没有生命就不能奋斗。为生命去奋斗,就不应该把生命断绝。”在梁先生遗书中看出,他最大的目的不是为了殉道,而是通过自*起到的影响——唤醒道德沦丧的社会。

梁漱溟的父亲是谁,梁漱溟父亲沉潭自尽(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