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赌王”何鸿燊去世的消息,一时间占据了各大新闻的头条。他当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商业传奇,有爱国义举,也有四房姨太的“八卦”;甚至一张照片,也可以引出一个族群的传奇。
何鸿燊与元配夫人黎婉华。何鸿燊是欧亚混血儿,黎婉华是土生葡人。
白人金字塔的底层
在何鸿燊年轻时期的照片中,“混血儿”的特征尤其明显。他的确有异国血统,其家族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香港。用“冒险家的乐园”来形容开埠后的香港并不过分,希望在那个混沌初开的地方碰碰运气的欧西商贾蜂拥而至,与从华南前来“揾快钱”的乡民不期而遇。犹太裔荷兰人何仕文(Charles Henry Maurice Bosman)与华人女性施娣认识同居,生下的孩子起名“何东”、“何福”。何鸿燊就是何福的孙儿。
“赌王”年轻时的照片
何东、何福的外表让人一看便知为混血儿。“一生下来便失去了中国传统家族、宗族及乡里纽带和网络”的欧亚混血人在当时的香港被人称为“边缘群体”——原因也很简单,英国人自恃为文明种族,而在中国人眼里他们却只是些“番鬼(佬)”。华洋社会均对“非我族类”嗤之以鼻,不愿与对方来往,混血族群被夹在中间,自然处境尴尬。
按照1897年的香港人口统计,像何东家族一样的欧亚混血人有272人。考虑到当时全香港的“欧美人口”一共只有5500多人,这个数字倒也不容小觑。而且,这五千余人的“欧美人口”其实也不很“白”,因为其中大约半数是来自澳门的“葡萄牙人”。就连当时的英国政府也将其视为另类:“因不断与异族通婚,家世嬗变,到他们这一代已很少欧洲血统。”在香港,他们与何东这样的“欧亚混血儿”其实“同病相怜”。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权力等级中,欧洲白人高举于权力金字塔的上层,而混血族群在最底层。这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颇有相似之处——在那里,来自西班牙本土的“半岛人”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土生白人(“克里奥尔人”)反而饱受压迫,以至于所谓的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革命,其实就是土生白人推翻了“半岛人”的统治。
拉丁美洲有“土生白人”,澳门也有“土生葡人”。这个名词在葡萄牙语中写作“Filhos da terra”,其意相当于中文里的“本地人”或“当地人”。澳门华人称之为“土生人”。有趣的是,葡萄牙本土出身者不被称为“土生葡人”,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也没有“土生葡人”,这是一个只属于澳门的概念,通常指在澳门居住,或在澳门土生土长的葡萄牙后裔。
西欧势力进入澳门(16世纪中期),要比进入香港早得多。15世纪葡萄牙人出海远征之时,为了减少闲散人员和避免分散男人的精力,国王下令禁止妇女随船出征。直到1505年才打破禁令,允许贵族家庭的女性成员随行。不过,按照16世纪的航海条件和科技水平,从葡萄牙坐船抵达马六甲海峡以东,少说也需要两年时间。海上航行风险极大,实际上很少有葡萄牙或欧洲的妇女随船同行。于是,葡萄牙商人在旅途中常常携带男女奴隶,特别是从印度、马来亚、甚至非洲贩卖来的女奴,他们最后往往成了葡萄牙商人的同居伙伴。在这样的关系中,必定有子女出生。这些子女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得到父母的承认,并由父母为他们洗礼。这便是第一代土生葡人——有一种说法称第一代澳门土生葡人由“500名葡萄牙人与500名印度和马来亚妇女通婚而来”。
澳门旧照
对此,早有葡萄牙学者不无感慨地表示:“的确,在东方,凡是葡萄牙人留下过遗迹之处均产生过十分丰富的基因混合。他们把已十分混杂的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的遗传本底带到了那里,又通过他们的葡萄牙—亚洲混血的子女将亚洲大陆上各种不同的基因带到了那里。”
买办的渊薮
这个奇特的“土生葡人”群体,很可能就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买办”的最初来源。鸦片战争之前,清廷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由于“中土民人与夷人不准私相授受,已为成例严禁”,“买办”就成了洋商必不可少的助手。“买办”被早期葡萄牙人称为“comprador”,即采办者。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的传教士马礼逊在他的《中国商业指南》里写道,“买办为广州外国商人的家务管事,也是泊在黄埔的外商船只上的管事,他们在这两个场合的职务是一样的。船上的买办要供应膳食,雇码头伕和苦力,为船主和船员采购所需物品以及做其他类似的工作”。大约1703年,一位名叫汉密尔顿的洋商就说,他被要求从一位“澳门通事”处购买需要的所有补给品。这位通事“说葡萄牙语”,很可能就是一位“土生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