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盖雅学苑(ID:thinkwithgaia),作者:李斌(盖雅工场战略与运营副总裁),原文标题:《李斌:关于人效管理的10个变革性建议》,注:本文内容来自于2024年4月19日,李斌在第四届狮山人力资源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内容,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人效这个话题在当下为什么又热闹起来?这是因为人效管理是企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我今天要给到大家的第一个人效管理建议。
一、人效管理是企业的必由之路
我们先看一个公式,这个公式看起来很复杂,Q=A*Lα*Kβ。
它是经济学里被广泛使用的一个生产函数,叫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阐述的是生产总量与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Q代表着总产出,我们总希望目标产出变多,这毋庸置疑。
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概念稍后再与大家解释。
L是劳动力投入,K是资本投入。任何生产都需要投入劳动力和资本,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
可见,总生产与全要素生产率、投入的劳动力和投入的资本这三个因素息息相关。
α和β指的是劳动力与资本的弹性系数。弹性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表达的是一个变量相对于另外一个变量能够改变的属性。
以劳动力投入的弹性做解释,当劳动力投入增加1%的时候,我们总产出增加的比率就叫劳动力弹性。例如,当劳动力投入增加1%,总产量也增加1%,这就是单位弹性;劳动力投入增加了1%,总产量增加了1%以上,这就是超弹性,意味着增加劳动力的投入会带来更高的产出增加;如果小于1%,就叫弱弹性,说明劳动力增加不能够带来总产量的同比例增加,背后可能是劳动生产率在下降。
同样,资本的弹性表达的就是资本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同比变化,这背后代表的是资本的生产率。
最后,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全要素生产率,它是所有产出增长率扣除劳动投入增长率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后,其他剩余的生产率。
今年大家一直在谈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的是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更多的是通过科技进步来获得的,这基本都是国家层面上要关注的事。
所以,国家高举的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大旗,新质生产力是国家在帮我们解决科技进步的事情,留给企业最重要的是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
关于资本生产率,中国之前享受过资本生产率高企的状态,大概在2009年左右达到顶峰。
上图中有一个数据,来自中国银行研究院今年1月份发布的报告,2000~2009年之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高达19.8%,对GDP的贡献在2009年达到了85.3%,但此后一直在下降。我们现在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资本寒冬,也能够感受到资本投入的下降,很多公司不扩产了。
再就是劳动生产率。生产总量与劳动力投入有关系,但劳动力投入目前是在下降的,老龄化问题,人口红利没有了,劳动力投入就下降了。在不增加劳动生产力投入的情况下,要保证劳动力弹性的增加,那我们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了。
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估:如果能够保持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稳定增加,中国的经济在2021年到2035年之间能维持6%以上的增速。
这里,我想大家都能理解,现阶段对企业而言可以努力的只有劳动生产率,因为全要素生产率是全社会整个国家在努力,资本生产率我们基本无能为力,这是大趋势。
这也是为什么人效管理是企业的必经之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所有企业必然的选择。
劳动生产率代表什么?我认为包含三个层次,组织效能、人才效能和劳动者效能,从宏观面到微观面,从组织的效能到人才效能,再到劳动者效能,本质上都是“人”。
人处在组织环境中,组织效能是优先的,然后是人才效能,包含关键干部,包含关键人才等。讲到这里,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常谈的降本增效,到底是降谁的本,增谁的效?
很多公司的降本增效,有可能变成“降本增笑”,因为人才是企业关键,结果降本增效首先从关键人才和干部开刀,最后很容易徒增笑料。因为针对人才,很多时候不能降本,如何提升人才动能才是关键。
最后是劳动者效能,定义劳动者效能的典型场景我认为是:重复的人干重复的活,大家想一想公司里面有没有这样的场景,这些人在干重复的活,完成重复的任务,任务相对是标准化的,技能是相对标准的、可复制的,人其实也是重复的,而且相对来说他们的潜能是有上限的。
所以我们通过层层锁定,最后把人效管理锁定到人,锁定到基层一线,锁定到“重复的人干重复的活”这个场景。
二、变革性的人效管理需要躺在组织温床上
如果企业真的做变革性的人效管理,一定要注意组织的环境,为什么?
在我看来,人效管理也是一场组织变革,很多人学组织发展,要推动组织的变革,人效管理实际也是一场组织变革,因为要从业绩增长为目标,转化到以业绩增长和效能提升双轮驱动,或者说有效能的高质量增长。很多业务线的主管都说我要人,要增加人。HR你想说服他,很难的,因为在你们公司里没有共识。
任何的组织变革都要经历一个过程。组织发展理论的奠基人勒温讲过一个理论,任何组织变革都要经历三个阶段——解冻、改变再冻结。所谓的解冻就是要打破过去组织所存在的惯性,消解组织惯性里的那种利益架构,实际就是要革别人的命。
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冻,解冻就是要为变革建立一个组织的温床。
做人效管理,最可怕的场景就是:
很多老板会找到HR说,我们要提升人效,麻烦你们牵头把这件事情做起来。很多董事长、CEO不愿意和业务部门说做人效,只会给HR说,因为他认为这是人的事。
这恰恰是最大的悖论,当HR要人效,业务要增长的时候,冲突就来了,最后往往会塑造出HR和业务部门相互不信任的状态。太多的公司花了很多精力做人效,但只有一个HR部门在推动,最后不但没有成效,还变成HR与业务部门互相指责。
那到底怎么推动人效管理呢?
我们的方案是业务挂帅、人力参谋和财务保障,业务部门一定要牵头做人效,业务部门要挂帅。这个场合之下,HR到底可以做什么?
上图下方的一段小字很关键,就是HR要通过战略共创会、经营分析会、人效共识会促进老板与业人财团队的融合,这是做人效管理的首要前提,业务部门、财务部门、HR部门以及老板这四个单元要达成共识。
如何达成共识?有几个会议很关键,战略共创会、经营分析会、人效共识会等等,核心就是促进老板与业人财团队的融合,达成做人效管理的共识,有了这个共识再去做。没有共识千万不要贸然推人效管理,或者推动轰轰烈烈的人效管理,要提升20%或30%的人效,干到最后不是革别人的命,而是革HR自己的命。
三、从关注人效,到关注元效到关注时效,指标更加精益化
做人效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指标,有很多的指标,最常见的就是人均利润、人均产值、人均收益等等。具体要什么指标,用哪一个指标?
我们一起先看看国家层面的人效指标。
首先,下图中左上角的图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的一份报告,它显示了过去五年中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这是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每年的就业人口得出来的人均产值。2023年中国的企业人效,就是人均产值达到16万。这张图的数据很好看,从中国2013年开始发布人效全员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每年都在上涨,而且每年都上涨5%~6%。
然后,我们再来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美国在他们的劳工统计局网站上也发布劳动生产率指标,并且是从1947年就开始统计劳动生产率的指标。
从这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人效指标的对比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人效指标,我们只能看到两个变量,一个变量叫产出,一个变量叫人数,因为我们是用创造的生产总值除以人头。
而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字上可以看到产出,看到人数,同时还能够看到单位时间的成本,单位时间的薪资以及工时,为什么会看到这个数据呢?因为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指标是以产出除以工时计算的。
这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无论是国家、区域还是公司,都存在着三种人效指标,从“人效”到“元效”到“时效”,如果说所有人效公式的分子都是所创造出的产出,那分母可以是人头、成本、时间,所以有“人效”——人均产值、人均毛利、人均净利等,“元效”——元均产值、元均毛利、元均净利等,还有“时效”——时均产值、时均毛利、时均净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