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是经营的解药,反而让商家中毒颇深。当马老师喊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人生意并没有好做,反而是越来越难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来看看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曾经的生意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中间隔着千万里的距离和巨大的信息差,于是就有了一穷勇敢的人打破信息茧房开始连接买卖双方,这些勇敢的人就是负责流通中间商。他们坐着绿皮车去广州越秀进货,然后再坐着绿皮车回家摆摊,这样的商业模型就是改革开放每个活跃因子最真实的样子。
至今,大量的生意模式仍是这样,超市、商场、步行街,包括美容这种生活服务业也是采购产品然后包装后服务成为「品项」再去销售。改开经济繁荣的底色就是「流通经济」,对外「三来一补」,对内「生活百货」。伴随着对内的民生经济的「流量」发展出了第二曲线房地产和第三曲线高科技。不能否认的是,虽然大力提倡智能制造与高科技产业,但一穷二白过来的我们经济主要部分还是在「生活百货」。讲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流通商通过信息和服务赚差价;其二、我们市场经济中大部分商人都是流通商。
刚开始的某宝、某东到现在的某手、某音、某团、某多多他们在在互联网高效的信息速度和物流快速的四通八达加持下,打破了传统市场中厂家和消费者的信息茧房和物流距离,以一种更高效的「中间商霸主」的形象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但本质仍是流通商,将原本的流通和流量一分为二,他们不关注货而是买货的人,通过需求侧的流量掌握供给侧。只不过这一次集中度更高、统治力更强,并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强的「信息差」。
你让自己的生意难做了
创新就是一种勇敢者的游戏,成了君临天下,败了井中枯骨。遍观天下案例,商业中的进步必然要带来一段时间的独家经营,没有巨大的垄断利益,商人又怎么会去拼那种不确定的风险呢。在如今资本的世界中,村里和商人达成了这种共识,你带来繁荣我给你政策支持。于是,垄断和寡头只是换了一个名字在我们身边出现,并且被村里牢牢的保护起来,然后村里会继续等待新的寡头来谈新的利益分配。不信你想想曾经如日中天时的某宝和某团,再看看今天的B车和H手机,谁敢说他一句不好?谁敢批评他们的不对?质疑国王没有穿衣服的小孩在现实中都被绞死了,留下的只有裸体的国王和做衣服赚的盆满钵满的利益集团,老百姓的看法?不重要。
想知道今天什么为什么难做就要知道曾经的生意为什么好做?如果曾经你能赚钱,那么你一定是那个时候的利益集团中的一员,跟着大部队随着大势一起赚到了钱;如今的大势变了,领头羊也变了你掉队了,那么你在集团中的位置已被别人取代,不是你的生意难做了而是你站错了队伍,这就是我们说的宏观经济下的企业战略定位问题。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改开初期的生意经叫做「勤奋和勇敢」,那时的生意人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办法当工人被迫成为了「弄潮儿」的「游民」。他们带着仅有的勇气背着大包小包,坐着绿皮车从南到北赚到了第一桶金,然后通过建厂子和买铺子扩大了第一桶金的收益,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人。
互联网元年生意经就变成了「资本和寡头」,每个人都开始烧钱搏位置的游戏。门户之争、千团大战和百亿补贴,就是一种对旧世界商业格局的一场革命,如雪花般的资金入场搅动了商战,最终统一细分市场的人享受了「商战胜利的红利」,成为了民营级的托拉斯。第一批没有跟上的弄潮儿黯然下场,而有从龙之功的老商人排排坐分了果果,跟着新王继续享受新的红利。
三年疫情破坏了全球的格局新的战争拉开序幕,旧王岌岌可危,诸侯野心勃勃的发起向旧秩序的挑战,企业纷纷从安逸中惊醒打响了地位保卫战。拼夕夕和某音直播势如破竹,BYD打的传统车企丢盔卸甲,HW对苹果出手刀刀致命,要如何看懂这次的趋势,我来给你们一些方法。
新的生意经
现在回到开头时我说的那个案例:低价策略正在迫使许多中小商家,降低商品成本来弥补获客成本的增加。这就是如今经济的一种模式:寡头让商家低价吸引用户稳定他的位置,商家为了流量委曲求全的降价,「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最终消费者用低价买到了低质的产品,他满意吗?厂家每天都在琢磨「质低价廉」和「薄利多销」,最终劣币会把良币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厂家愿意吗?带着思考继续。黄老板说「拼夕夕带来的消费升级,并不是让上海人过上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农村人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这句话有两个含义:更多的用户群和低价商品;这句话还有一个更深的逻辑:高效运营。钟薛高的用户满打满算2亿人,老冰棍10亿人没门槛,每个人一年消费一根一元钱,那么企业年营业额至少10亿元。既然市场没有门槛,那么我只需要考虑如何更低成本的获客,更高效的资源使用就好。这就是今天企业赚钱的生意经:如何让每个客户给我一元钱。14亿人一人给你一元钱的生意都在村里你就不要想了,你就考虑,我的市场有多大,消费者如何每个人都能来我这里消费,我如何用最高效的运营获取最大的收益。
举一个我客户的例子。疫情3年时间开了300多家店的餐饮行业,如何做到的?首先,这个行业不存在也不追求差异,竞争优势更多的是来源于用户体验。其次,高效运营对于衣食住行这些刚需行业才是经营的真正分水岭。我的客户做对了3件事,一、合适的价格。他的均单价在57元/人,对于一个一线城市的Mall级餐饮属于人人都能消费的起。二、中庸的品质。它家的菜不好吃也不难吃,没有属性的餐饮导致体验人群增加。三、低成本运营。分红模式让员工收入增加的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低租金长租期控制了核心成本,傍大款的品牌效应导致每月不足2万元的美团推广就能流量不断。
总成本领先和差异化都不能在今天中国的生意中给中小企业指引,因为那是大企业的护城河,对于中小如何高效运营就是今天企业的「生意经」。谁能在资源使用上拉开差距谁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今天中国所有生意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重新做一遍,这就是今天高质量开发趋势下的必然。
被谁*死的实体经济
好多人在谈今天的实体店生意难做是因为互联网的绞*,这句话我认为是完全错误的。谈这句话的人就是单纯的情绪抒发,没有任何的道理和逻辑可言,荒唐的就像因为姜萍拿到了12名他才没有入围一样。抱歉,你没有入围是因为实力不济,而不是谁占用了你的名额。实体经济没有干过互联网为什么不自查一下自己的问题?同样的一件衣服,店里标价999元砍完价凑完单最后888元;拼夕夕不用砍一刀卖666元,叠加百亿补贴和拉人头最终可以299成交,是拼夕夕*死了你吗?不是,是商家低质量的经营干掉了自己。同样的商品商家负担了更高的运营费用,最终让消费者买单的行为在今天走不通了。
商家会说,我已经全力以赴了,但是我的进货价比他的售价都高如何竞争?那是因为你在这个商业环节中既不掌握流量,也不掌握技术,更不具备强变现能力,你就是这个食物链最底端的生物,你以为自己是个经销商,但对于厂家来说你也只是其中一个「买货的」而已。已经习惯了「买东卖西」这种流通就赚大钱的商家,在互联网的信息透明和F2C的商业模式下,你的竞争对手因网店和直播变得无限多,你早已从厂家的白月光早就变成了饭黏子,这种情况下你的经营再不给力,你干了那多年商业最终被一群后浪乱拳打死,冤不冤?你的经历呢?你的专业呢?你的壁垒呢?啥都没有,怎能不死。
今天的市场就是一个商品是追着用户跑的地方,不论商品多么抢手随着货架的丰富一定是流量为王。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量风口,在那个不具备互联网技术的年代里,商业讲「管道为王」,背后说的其实是流通商掌握了流量赚大钱的故事;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中,流量被平台垄断,他们重构了商业版图,用流量吸引了一批新的中间商围绕在自己周围,通过网购的方式闭环了厂家和用户的链接,而在这个年轻的商业帝国中,传统老板需要重构自己的业务模式才能被人需要,人家才会带着你玩,抬着高傲的头做不了生意,自己不改变谁也救不了实体经济。
再说回算账,原来的生意中40%的房租,30%的人工成本,不算税金和社保你可以算剩下的操作的费用还有多少,看看报表就知道了。原来玩新零售蹭上免费流量的红利带来了业绩的增加,利润空间还会增大;如今再玩新零售除了租金还要支付和租金差不多的「流量费」,这些靠着销售做大的企业此时的经营水平根本玩不转,账都算不明白,干10个亿挣300万元也就不意外了。江湖不是打打**,商业也不是简单的买东卖西,洞穿业务本质掌握运营规律才是今天创业、经营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