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天子城”崖壁上的元代陷城记功石刻)
天子城和太白岩往下伸延数百米交界,成为苎溪河床的一部分。如果苎溪河水将河床这一部分两岸的泥石冲走,自然会引起两边山体的垮塌倾斜。所以一边就要“偏了流杯池”,一边就要“垮了天子城”。好在有“印盒石”这一方巨石矗立河中,减缓了水流,特别是山洪爆发的时候,它就是真正的中流砥柱。
然而,现代建设过程中,为了就近取得石料,印盒石被打成了石条。打掉了印盒石后,不久洪水就冲垮了古万州桥。这还没完,每当下雨,苎溪河发洪水,因为没有了印盒石的阻挡,便尽情地冲刷竹溪河口的两岸,导致万州主城的西城区年年沉降,人们被迫每年在苎溪河河岸打桩修保坎,可仍然无济于事。直到三峡大坝蓄水,水位上涨,苎溪河的山洪再也无处发力,这才解决了问题。
印盒石这方巨石,它不仅为古万州桥增色添彩,也曾是万州主城的“定海神针”。
5 名留史册的陆安桥沿着民主路,顺着苎溪河往上游约两公里,左岸是陆家街,右岸是制革厂,连结两岸的是一座名叫“陆安桥”的单孔石拱桥。陆安桥始建于1871年,比古万州桥小一岁,是一座少见的由糯米石灰浆砌成的马鞍形古石拱桥。其拱高16.65米,有六层半楼高,桥全长59.8米,宽9.6米,跨度31.7米。其桥面是阶梯式,两侧为阶梯式挡墙;桥的跨度大,拱薄,建造工艺和造型上都颇具特色。
(图为陆安桥)
陆安桥的知名度远不如古万州桥,但其技术含量颇高。钱塘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将它编入了《中国桥梁技术史》。李约瑟也将陆安桥编入了他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之中。
陆安桥如此被专家青睐,且不谈它的魅力,其承载能力却让我铭心刻骨。
因为桥面的石梯起不了“拱”的作用,只是作为重量压在桥的拱圈上。我们来计算一下,陆安桥单薄的拱圈上,这些石梯有多少重量。
桥全长59.8米,桥面宽9.6米,如果按一步梯子16厘米高计算,因为梯子在孤面上安装,梯子的料形应为三棱柱状,由此可以计算出陆安桥面铺设的石梯所需石料的体积是:
59.8x9.6x0.16÷2=46立方米
再乘以石材的比重每立方米2.6吨,所以陆安桥的桥面上至少要承重119吨,也就是有23万8千斤重呢。这还没有计算修石梯所需的大量填料,所以只能说是“至少”。
笔者当年就读的小学在陆家街,每天上学放学要从陆安桥上走四趟。但陆安桥下面还有一座小石桥,它是全部用石材打造的梁架桥。这座桥长约二、三十米,宽三米,中间有七个桥墩,每孔跨度略小于三米,每跨由长三米、宽一米、厚一米的三个条石组成。
很多时候,我们上学放学并不从陆安桥上过河,而是从它下面的小石桥上过河。下雨天,洪水就会淹没小桥,我们则喜欢赤足踏着洪水摸索着桥面涉水过河,这也算是儿时的一点童趣吧。
这样的全石料梁架桥,在万州有很多。实质上,前面所说万州有300多座桥梁,其中到底有没有算上这些小石桥,可能还是个疑问。
由于陆安桥是苎溪河右岸广阔区域与万州城区的主要交通枢纽,经过上百年无数人的踩踏摩擦,桥面的条石已变成光滑的凹枕状,梯坎的棱角早已被磨去。三峡大坝蓄水后,由于陆安桥处在淹没线以下,于是将其拆除后分类编码,使用原有材料于现万州区青龙瀑布景区内进行了复建。
6 传奇万安桥万州最传奇的桥,要数“万安桥”。
万安桥距苎溪河口不到1000米,在天生桥的下游不远,万安桥是万州的第一座公路桥,建于1927年。它是一座三孔公路石拱桥,长100米,宽21米,高40米,将万州东城的行政区与西城的商业区紧密地连结了起来。
(图为万安桥)
万安桥建设时,刚完成了桥的拱圈,天降暴雨,苎溪河发大洪水。万安桥的设计和施工主持是笔者一工友的舅舅。此工友给笔者讲:那天暴雨如注,苎溪河洪水奔腾,他舅舅有生以来,从未见过苎溪河发这么大的洪水,担心尚未完工的桥梁被洪水冲垮。
由于当时主政万州的军阀杨森说过:“如果桥垮了,就要枪毙人。”他舅舅担心桥垮了自己的性命难保,于是雇了一只小木船,泊在长江边距苎溪河口约三公里一个叫红砂碛的石滩处,然后披着蓑衣带着斗笠顶着暴雨躲在小船上。另外让家里的一个忠心仆人监视着桥梁,只要桥一垮,赶快跑去向他汇报,他好逃之夭夭。
他舅舅在小船上淋了一夜的暴雨,第二天雨停了。大家到地上一看,撑拱的木桩连同拱架全部被洪水卷走,不过桥拱却安然无恙。这时候他舅舅便扬眉吐气地回到工地,又理直气壮地去找杨森增加工程费。
1970年5月29日,苎溪河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洪水冲垮了古万州桥,裹挟着古万州桥的所有大青石条,咆哮着从天生桥上的断崖砸下又席卷过来,却没伤万安桥分毫。
桥没被洪水冲垮,这不能算传奇,只能算最基本的要求。万安桥真正的传奇故事,发生在它被爆破的日子。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有序进展,大坝下闸蓄水的日子越来越近。为了清理库区,万安桥计划于2003年5月30日爆破拆除。爆破公司用了比设计这座桥还长的时间来测量绘图,然后打了30多个炮眼装好炸药。
10点39分,随着闷雷般的爆破声,烟尘腾起。待烟尘消散,人们发现,虽然桥面已炸毁,但是三个桥拱却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