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筆勢是點畫的姿態,「永」字有基本的八勢。複合筆勢是指一些點畫的固定搭配,如「五勢」中的鈎裹勢、鈎努勢、袞筆勢等等,又如「乙腳異勢」中的外略勢、蠆毒勢等等。這是實實在在的點畫組合,這裡的筆勢不是動感。
所謂「識勢」,就是認識這些筆勢,我整理了筆勢和化勢九十九種,來源於《玉堂禁經》和後代的補充,希望各位重視。
《陰符經》
統一筆勢術語,最大的好處是分析字形以利創作。如這個「然」,從書法角度看無非就是四個筆勢:第一勢向背,第二勢兩點鐵鈴,第三「犬」是戈法化勢,第四是三往一覆勢。你想,如果沒有筆勢概念,沒有統一的術語,你怎麼說這個字的構成呢?「那個撇,這個點......」,沒法說。筆勢讓我們看見筆鋒的路線,所以又稱大圈,或者說就是筋。
大圈給書法創作以極大的空間,如「義」字,〔《說文》〕「從我羊」,即上面是羊,下面是我。
通常寫法就如智永這樣,歐陽詢《虞恭公碑》「我」字下面照隸書取勢,用了顧盼勢。顏真卿照篆書「羊」字取勢,頭上寫成這樣。篆書是不講使轉的,只是一筆一橫加上去。
唐人《大般涅槃經》
除了參考篆書、隸書取勢,「義」字還可以有什麼寫法?你看唐人寫經中這個「義」字,第一勢兩點羊角勢,第二勢一連五橫,奮筆勢。第三勢顧盼,第四勢戈法,很有創意。如果沒有取勢這技法,所有的人只好寫同一個結構。一有大圈取勢,立即給創作開放了一片天地。
歐陽詢《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