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网络和电视上,总是充斥着许多新闻:xx小区的小孩被拐卖了、下班路上被人跟踪钱财一空……我们生活的社会,好像一点也不太平,自己身边总是有骇人听闻的消息涌出来。
人们也渐渐变得更加小心翼翼,“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被现代人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位女性朋友,她在半夜给我发来这样的信息:刚刚结束了加班,在小区电梯里遇到一个男人,戴着黑色的帽子,穿的半袖,手里还提着一个黑袋子。进电梯了也不摁楼层,问他要去几楼,他说跟我同层楼,吓得我赶紧找包里的防狼喷雾,电梯到了之后他立刻就跑出去,跟我相反的方向,同时听见一个小孩大声问“爸爸我的冰淇淋呢?”
她说在电梯里的那几秒,她甚至一直想着自己会被如何*害。
大概是因为我们所接触的负面消息太多,那些可怕的新闻总是层出不穷,所以我们的自我防卫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甚至偶尔可能会演变成“被害妄想症”。
被害妄想症的患者常常处于恐惧的状态,而胡乱的推理和判断,在思维上有一定的障碍,并且坚信自己会受到迫害或伤害,所以他们极度谨慎,处处提防,更甚者会把身边的人也纳入到自己妄想的世界里。
人们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被害妄想的情况,比如,有的人认定放在办公室的杯子会被别人投毒,晚上走在街头后面总有人跟踪自己,又或者在拥挤的地铁里,他人不小心碰到了自己,就觉得对方想要对自己图谋不轨。
这不能怪被害妄想症患者,因为这算是患者的性格缺陷,他们极大可能人格不够健全,比如敏感、自尊心强、自我中心等。
但是在社会交往中,被害妄想症患者是很难进行正常的社交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信任他人。
信任信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在1958年,美国的心理学家多奇(Deutsch)通过著名的囚徒困境实验将信任研究引入到了心理学领域,开创了心理学人际信任研究的先河。
研究表明,信任其实是人对情境的一种反应,它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个人行为,信任双方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在心理学中,人际信任是由个人价值观、态度、心情以及情绪和人格魅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而信任本身,是存在风险的。
绝大多数的被害妄想症患者都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而产生了“不信任”心态,他们不信身边的人,更加不信陌生人。于他们而言,这种感受实际上是很痛苦的。
有一位患有重度被害妄想患者曾说,他时常因为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不信任,而处于焦虑的状态,他也很想摆脱这样的窘态,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去信任别人。
想要信任别人,真的很难吗?
根据心理学家Gurtman的研究显示,信任的本质与易骗性、可剥削性无关。
也就是说,真诚、能力、善行是促进信任的关键。
一个普通人也难以办到对所有人都真诚,施以善行,我们身边也总是有一些不善的言行存在。普通人都难以信任他人,更不要说内心更加敏感的被害妄想症患者了。
可是我们都明白,只有对他人报以信任的心态,整个社会才能正常的运转。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
人与人之间想要建立信任,我们首先就要对自己足够信任。相信自己,认可自己,接受自己,才能有勇气和力量去信任他人。
有句话说得好,人们只会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信什么,事实就是什么。
所有信任的前提都是理智和实际,我并非是在吹捧对他人树立盲目的信任,而是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对他人多一些理解和信任,至少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开启反击意识。
信任,一个温暖而美好的词,它值得在我们交往中出现,值得我们拥有,也值得我们去维护。
想要信任他人,就先从疑神疑鬼中跳出来,更加冷静沉着地看待人和事。
在正常生活和交往中,用自己的信任去感染其他人,社会上的信任少不了。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Researches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