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但由于各机构侧重关注的海域不同,对台风的编号也经常不同,很容易混乱,因此建立整个西北太平洋海区的台风统一命名规则,就有了可行性与必要性。
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决定,自2000年1月起,西北太平洋与南海生成的台风将启用一套新的命名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国家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按顺序组成命名表,循环使用。
世界气象组织(WMO)对全球热带气旋监测区域的分区。其中第IV区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作“台风”。
这些名字通常带有成员国/地区的特色。
比如中国用了“悟空”、“电母”等神话或小说形象的名字,中国香港命名了“狮子山”(香港著名山峰)、“万宜”(万宜水库)等地标,密克罗尼西亚提供了“南玛都”(波纳佩岛的南马杜尔遗址)、“艾云尼”(楚克岛传说中的风暴神)等。
现行的台风命名表
图片来自:中央气象台
台风的起名权虽在各成员手中,但将强度发展到热带风暴级台风的命名权力,却在日本气象厅手中。
因此,只有当日本气象厅认定一个台风发展到热带风暴级别强度时,才会得到正式命名。
破案了,台风命名不是啥封建迷信!
台风除名有什么规则?
大多数台风的除名,是因为它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除名后,这个台风名将不再循环使用,因而之后人们再提到这个名字,就会自然地指代其最后一次使用时的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