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满肚子鱼籽的小鱼,有一个听似香艳的名字:多春鱼。它们并非因为“抱卵怀春”而浪得此名,其实,“多春”源于“多膥”一词,“膥[cūn]”字的原意包含蛋和卵,汉字会意上也极具形象,所以,“多膥鱼”指的就是“满肚子鱼籽的鱼”,久而久之,就简化成了“多春鱼“。
烤多春鱼
番禺沙湾古镇的车陂街上有一条“鸡膥巷”,粤语里单单一个“膥”[cūn]字,足以替代所有鱼籽、虾籽、蟹膏、禽蛋之意,丰腴的膏脂无愧于最高阶的味觉愉悦,其中也透露出岭南人对这类食物的谜之青睐。
多春鱼在台湾地区还有个特别美妙的名字:喜相逢。源于多春鱼的日文发音“シシャモ”(Shishamo),音译可谓信达雅。“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温上半壶米酒,酥炸一盏多春,想必也足以熨帖心底吧。
其实我们平常说的“多春鱼”不止一种,这通常是对胡瓜鱼科下一类小鱼的统称,因为带有“淡淡黄瓜清香”而得名。它们大多身形修长,下颌上翘,鳞片细小,总体上的存在感很低,也是任人收割的“饵料鱼”。常见的有两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