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化冻肉的方法,最简单的冻肉化冻方法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11-15 02:23:51

五、深松土壤

马铃薯块茎膨大需要疏松阴暗的环境条件,马铃薯可以产生不定的块茎,因而在播种前进行深松土壤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深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为块茎膨大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由于马铃薯为浅根性作物,根系大多分布在地表下30厘米的范围内,因而种植马铃薯的土壤深翻深度一般以30~35厘米为宜。生产中为了促进多结薯,通常采用深坑浅埋的方法和生长期培土的方法,以优化根际土壤环境。

1.深坑浅埋栽培法

马铃薯喜欢土层松软的条件,播前土壤要深翻,一般要加强秋季深耕,以增加活土层,蓄水蓄肥,深耕深度一般应在30厘米以上。深耕不仅可接纳秋冬雨水,达到秋雨春用的目的,克服春旱的不利影响,而且深耕后土壤上虚下实,肥水充足,为马铃薯根系生长和块茎膨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在播种时要适当深播。适当深种,不仅可增加植株结薯层次、多结薯、结大薯,而且能促进植株根系向深层发育、多吸水、多吸肥,提高马铃薯对土壤水肥利用率,增加抗旱能力。在水、肥、气良好的环境中,块茎膨大的特性才能充分发挥。

2.培土栽培

(1)马铃薯培土栽培的优点 马铃薯生长期培土是获得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培土栽培有以下优点。

①培土可增加匍匐茎形成块茎的能力 马铃薯栽培中如果种薯种植得太浅,匍匐茎就会伸出地面,变成普通的枝条,这些匍匐茎就不能形成块茎,从而导致减产。在生长前期通过培土,可以防止匍匐茎外露,促使匍匐茎在土壤中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增加匍匐茎形成块茎的能力。

②培土可有效地防止块茎变绿 马铃薯块茎在阳光的照射下,表皮会变绿色。变绿后的块茎含有较多的龙葵素,人吃后会中毒、恶心、头晕、孕妇流产,牲畜吃了也会中毒,严重影响马铃薯的食用性。采用培土的方法,保证块茎在不见阳光的土壤中生长,可避免块茎外露变绿,有利提高块茎的品质。

③培土能降低土温,有利于块茎的形成和膨大 马铃薯喜欢冷凉的气候,块茎形成和膨大的最适土温为16~18℃,如果温度过高,不利于块茎生长。高温时培土可降低土温,促进块茎的形成和膨大。

④培土有利于减轻晚疫病的发生 晚疫病在植株地上部发生后,病菌孢子随雨水落到地面,如果土层太浅,病菌会感染块茎,造成块茎腐烂,失去食用价值。因此厚培土可防止晚疫病的孢子侵入块茎,以利块茎正常生长。

(2)马铃薯的培土方法 马铃薯培土时要根据马铃薯的结薯习性进行。幼苗期结合除草松土,进行1次浅培土,以培住第一片单叶为准。发棵期培土1~2次,到植株即将封行时进行大培土1次,培成高畦或高垄。

碱化冻肉的方法,最简单的冻肉化冻方法(5)

六、合理密植

马铃薯为高产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肥料养分较多,因而应保证有足够的生长面积,切忌种植过密。种植过密时,地上部竞相生长,不利光合产物向根部流转,结薯少,薯块小,产量低,因而以亩播种100~150千克种薯为宜。马铃薯的播种密度要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和立地条件而定,一般早熟品种播种密度较大,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播种密度较小。通常早熟品种每亩种植4000株左右,中熟品种每亩种植3500株左右,晚熟品种每亩种植3200株左右;肥水较高的川台地播种宜稀,肥力较低的旱坡地可适当密植,一般川台地以每亩保苗3000~3500株为宜,旱坡地以每亩保苗3500~4000株为宜。

碱化冻肉的方法,最简单的冻肉化冻方法(6)

七、合理施肥

1.目前马铃薯生产中施肥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马铃薯生产中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的农谚,充分说明肥水对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在肥料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施肥效果,很不利马铃薯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根据调查,目前马铃薯生产中肥料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机肥严重短缺 在我国马铃薯生产中,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以农家肥为主,没有应用化学肥料的条件和习惯。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口氮素肥料,以硫酸铵、尿素为主的化学肥料开始应用于马铃薯生产中,刚开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及化肥总量的不足,应用是有限的,当时我国并不具备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硫酸铵和尿素的能力,主要从日本等国进口。之后我国开始尝试生产硫酸铵、碳酸铵和尿素,化学肥料的应用量逐渐增加。由于化学肥料养分含量高,肥料具有速效性,明显促进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从此化学肥料的施用一发不可收拾,化学肥料的应用量越来越大,而农家肥料由于养分含量低,肥效缓慢,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边缘化。进入21世纪后,由于马铃薯生产中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缓冲能力降低,直接导致了马铃薯产能下降,风味变淡,严重影响了马铃薯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2)长期化学肥料的大量应用,导致土壤结构变差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氮素肥料大量应用于马铃薯生产中,土壤养分平衡被严重破坏;到20世纪80年代,土壤缺磷特征明显,磷肥的应用受到重视;到20世纪90年代,马铃薯生产中缺钾特征突出,钾肥开始大量应用于马铃薯生产中。由于绝大多数化学肥料为酸性物质,长期施用,土壤中酸性物质累积越来越多,土壤酸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板结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不利耕作和根系生长,对马铃薯的生长影响越来越大。

(3)施肥数量严重不足 马铃薯为高产作物,结薯对土壤养分消耗量大,生产中需要肥量大,目前生产中多不能够足量补给,缺肥现象十分突出。

(4)施肥比例的失调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马铃薯对钾需要量大,喜欢吸收铵态氮,对硫的吸收比较多。马铃薯生产过程中不但需要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还需要硼、锌、钙、镁、铁、铜等微量元素,呈现明显的多样性,而且只有在各样元素比例适当的情况下,才能相互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比例不当,则相互制约,影响吸收效果。由于各地果园土壤养分含量各异,马铃薯生长不同时期对养分的需求各不相同,施肥管理中比例失调的问题客观存在,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养分供给的不合理和比例失调,是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5)马铃薯的需肥节奏和化学肥料的施用时期难以有效合拍 马铃薯植株需肥有明显的节奏,生长前期需要氮较多,花期需要磷量大,结薯期需要钾较多。由于多数肥料施入土壤中后,要经过分解、转化才能被马铃薯植株吸收利用,特别是有机肥和磷钾肥多为迟效性肥料,分解转化过程漫长,如果按上述时期施肥,则施肥时期与马铃薯需肥期不能有效合拍,不能最佳发挥肥效。

(6)肥水步调不一致,影响肥效的发挥 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搭载水分这一载体,才会被运送到马铃薯植株的各个器官,同时肥料的分解、转化都离不开水,只有充足的水分作保障,才可保证肥料分解、转化、运送的正常进行。目前生产中施肥时期主要集中在播种和花期,而我国北方马铃薯主要产区正常年份,3月、6月降水较少,旱象发生频繁,加之绝大部分马铃薯产区不具备浇水条件,水分的不足,严重影响肥效的发挥,成为生产中突出问题之一。

(7)施肥作业不当,导致作物伤根太多,影响肥料的吸收,使肥料的利用率很难提高 施肥过程中,肥料与土壤搅拌不均匀,特别是含有缩二脲的肥料,会出现烧根现象,造成根系损伤,影响肥料的吸收。

(8)没有根据不同肥料的特性采用不同施肥方法,导致肥料利用率低 土壤颗粒为负离子,肥料施入土壤中后,经分解后的正离子易被土壤颗粒固定,像磷离子、钾离子等一旦被固定,则很难移动,只有根系生长接触到,才能吸收利用,否则难以利用,在施肥作业时,如果这样肥料施得太深或太浅、离根系太远时,发挥作用就相当有限。

2.马铃薯科学施肥措施

从以上问题来看,改革施肥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只有不断完善施肥措施,提高肥料供给的科学性,才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效,促进生产效益的提高。

根据目前施肥现状、肥料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水平,在马铃薯生产中施肥作业改革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有机肥为主的施肥方向 有机肥是养分含量最全面的肥料,不仅含有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施入土壤后,有机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缓冲能力,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因而在马铃薯施肥作业时要坚持有机肥为主的施肥方向,通过大量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促进马铃薯产量、质量的提高,提高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提高配方施肥质量 化学肥料的不适当应用,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给生产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引起了生产者的高度关注。为了矫正土壤养分组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配方施肥技术开始大量应用于生产中。配方施肥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马铃薯养分吸收规律及目标产量进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配合施入,以达到肥料高效利用的施肥技术。

有三个方面内容,在配方施肥实施前一定要弄清:一是种植马铃薯的土壤养分含量情况;二是所施用肥料养分含量的多少;三是通过叶分析,弄清植株所缺元素种类和所缺数量。只有这三方面都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地做到科学配方施肥,任何一项缺少,则配方施肥无从谈起。

配方施肥主要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指导”五个环节,具体操作要点如下所述。

①划定施肥分区,收集资料。按照自然条件相同,土壤肥力差异不大,生产内容基本相同的区域划成一个配方施肥区,然后收集有关这个配方区内的土壤资料、已有的试验结果、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肥料施用现状、马铃薯产量等资料。

②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耕作制度、产量水平等因素,将采样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性状要尽可能均匀一致。为便于田间示范跟踪和施肥分区,采样集中在位于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采样地块面积为1~10亩。土样在作物收获后或播种施肥前采集,一般在秋后。同一采样单元,无机氮及植株氮营养快速诊断每季或每年采集1次;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硫、硅元素测定等一般2~3年采集1次,微量元素一般3~5年采集1次。土壤样品采集后,按有关国标、行标或土壤分析技术规范所需测定的土壤养分属性,完成氮、磷、钾、硫、硅等大中量元素的测定,根据需要选择进行锌、铁、锰、铜等微量元素养分测定,对土壤供肥能力作出诊断。

③田间试验。通过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马铃薯优化施肥量,基肥、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马铃薯需肥参数和肥料利用率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④配方设计。肥料配方设计是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核心。通过田间试验、土壤养分数据等,划分不同区域施肥分区;同时,根据气候、地貌、土壤、耕作制度等相似性和差异性,结合专家经验,提出马铃薯的施肥配方。

⑤配肥加工。配方落实到农户是提高和普及施肥技术的最关键环节。目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模式,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具有市场前景的运作模式就是市场化运作,工厂化加工,网络化经营。这种模式适应我国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小、技物分离的现状。

⑥施肥指导。对农户技术培训与印发测土配肥方案。在农户购肥、施肥前,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其技术物化产品的认识,使技术入户到田,指导农户购买和施用优质的、配方适宜的配方肥料。同时设置举办田间试验示范样板,供农户现场观摩学习。

通常生产中根据目标产量进行配方施肥,一般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实际施肥量:

碱化冻肉的方法,最简单的冻肉化冻方法(7)

地域不同,成土母质不一样,土壤养分含量是有区别的,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进行了2次土壤普查,基本摸清了各种土壤养分含量情况,各地土肥站均有翔实的数据,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立足当地实际,尽快将土壤养分含量情况普及到广大马铃薯种植者,为马铃薯高产优质服务。

肥料种类不同,养分含量各不相同。像尿素中含纯氮为46%;磷酸铵中纯氮的含量为12%~18%,五氧化二磷的含量为46%~52%;史丹利复合肥中含纯氮19%,五氧化二磷19%,氧化钾19%,在生产中施用肥料时一定要弄清肥料养分的含量,以提高施肥的效果。

马铃薯喜农家肥,每亩施用量以4000~5000千克为宜,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适当施用化学肥料,在化学肥料施用时要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马铃薯对钾需要量大,科学合理的氮、磷、钾投肥比例是1.85∶1∶2.1。马铃薯喜欢吸收铵态氮,对硫的吸收比较多。钾肥对马铃薯增产效果明显,据实验,每增施1千克硫酸钾肥,可增产马铃薯100~150千克。

由于配方施肥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要做叶分析,这不符合我国马铃薯以户为生产单位的现状。为了简化配方施肥程序,加快配方施肥的推广应用,增强使用效果,广大肥料科学工作者根据我国土壤现状,研制出了多种多样的复混肥和复合肥,特别是马铃薯专用肥的研制成功,使配方施肥作业大大简化,极大地促进了配方施肥的实施。像甘肃根据马铃薯种植区域土壤特征研制开发出的适合甘肃省及相似气候、土壤类型地区施用的专用型新型高效马铃薯复合肥,以马铃薯平衡施肥为原则,达到了养分平衡和合理施肥的目的,大幅度提高了马铃薯产量,而且采用一次施入,有效节约了马铃薯生产成本。

目前我国复混肥、复合肥生产厂家众多,在购买肥料时要严格把关,尽量选购名优正规产品,所选用的肥料要求包装标识、标注内容齐全、规范,包装袋上应标注肥料名称、商标、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者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生产日期或批号、保质期、产品执行标准编号、养分含量、净含量、警示说明、使用方法、适宜作物及不适宜作物、建议使用量、规格等级类别等。购买前最好把产品放到公平秤上称量,看净含量是否与明示标注的相符;如有偏差,看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应选颗粒均匀、没有潮湿结块、包装完好的产品。另外,一定要索取购货凭证,以便在出现纠纷时用于维权。

(3)基肥在播前结合土壤耕翻施用,注意应用高质量肥料 水分是影响肥效发挥的关键因素,马铃薯基肥在春季应早施,早施土壤墒情好,有利肥料分解、转化。

基肥施用时要有机肥料无机肥料相配合。有机肥含有养分多但相对含量低,释放缓慢,而化肥单位养分含量高,成分少,释放快。两者合理配合施用,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促进土壤和化肥中矿质养分的溶解,有利于作物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有机肥的施用量要足,化学肥料应以缓控释肥为主。缓控释肥是在传统肥料外面包一层特殊的膜,施用后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制养分释放速度和释放量,使养分释放曲线与作物需求曲线相一致,从而使肥料养分有效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4)追肥管理推广肥水一体化技术,提高水溶性肥料的应用比例 肥水一体化是现代肥料管理的一大变革,指将水溶性肥料加入配肥池中,加水溶解后,通过输液管道送达植株根部的追肥法,也称随水施肥法。该法是一种较先进的施肥方法,具有施肥速度快、省工、作物吸收利用率高、挥发损失少、对根系伤害轻的特点。

传统施肥作业时,肥料用量大,而且一般在刚施肥后养分过剩,而后期则会养分不足,不利于植株生长。少量多次的追肥虽然是给马铃薯植株补充养分的最佳方式,但由于人工成本太高,生产中应用是不现实的。应用肥水一体化施肥技术,可均衡地供给肥水,彻底改变马铃薯植株养分供给上饥饿—过饱—饱—饥饿的循环状况,使肥料供给的科学化程度大幅提高,在发达国家应用普遍。

一般肥水一体化技术应用时设备由配肥池、输肥管、进肥口三部分组成。规模化应用这一措施,一定要有高位配肥池,以便通过一定的压力,将肥液运输到植物根部,输肥管可借助果园的微喷灌系统,进肥口通过自然下渗进行。农户小型的应用,可通过农用车装载塑料桶,配套喷药用输药管、追肥枪,实施这一措施。

由于我国目前马铃薯生产以户为经营单位,后者应用更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山旱地应用,增产效果明显。在施肥时,将可溶性肥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拉运到田间,通过输肥管运送,将追肥枪直接插到作物根际附近,让肥液下渗,至肥液不再下渗时,再移动追肥枪至另一植株,至全园追到为止。

马铃薯的生长时期不同,对肥料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追肥液的配制也是有区别的。花期追肥应以氮肥为主,追施可溶性配方肥10~15千克/亩,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比例以3∶1∶1为宜,用水量据土壤墒情而定,土壤墒情好,每亩用水15立方米即可,干旱缺墒时,每亩用水量可达20立方米。块茎膨大期追肥应以磷钾肥为主,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按1∶1.5∶2的比例配制,每亩追施可溶性肥料15~20千克,用水量据土壤墒情而定,一般每亩控制在15~20立方米之间。

随着肥水一体化技术的普及,水溶性肥料(简称水溶肥)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水溶肥指能很好地溶解于水中的肥料,包括尿素、硫酸钾、复合肥和混合肥等水溶性肥料。质量好的水溶肥可以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钙、镁、硫以及微量元素等全部营养元素,由于水溶肥是根据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特点进行配制的,使得其肥料利用率差不多是常规复合化学肥料的2~3倍。因而提高水溶肥的利用比例,是提高施肥效果的新的突破口。

水溶肥的质量好坏,对肥效的发挥影响较大,一般好的水溶肥应具备以下条件:各养分元素的配比要合理,养分种类要齐全。

在选购水溶肥时,可通过看含量、看水溶性、闻味道、做对比等方法来鉴别肥料的好坏。一般好的水溶肥纯度很高,不会添加任何填充料,100%都是可以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氮磷钾含量一般可达60%以上。质量差的水溶肥一般营养成分含量低,肥料的价格也略低。水溶性好的肥料,施肥后树体吸收充分,浪费少,利用率高,而差的浪费多,利用率低。一般将肥料溶解到清水中,如溶液清澈透明,说明水溶性很好;如果溶液有浑浊甚至有沉淀,说明水溶性很差,不能用在滴灌系统,肥料的浪费也会比较多。好的水溶肥没有任何味道或者有一种非常淡的清香味。而有异味的肥料要么是添加了激素,要么是有害物质太多,这种肥料用起来见效很快,但对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持续的产量和品质没有任何好处。好的肥料见效不会太快,因为养分有个吸收转化的过程。好的水溶肥用上两三次就会在植株长势、作物品质、作物产量和抗病能力上看出明显的不同,用的次数越多区别越大。

(5)正确应用根外追肥措施 在马铃薯植株中,根系是养分的主要吸收器官,因而在马铃薯生产中肥料管理应坚持根际施肥为主、根外追肥为辅的原则。根外追肥可及时补充营养元素,在防治树体微量元素缺乏症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根外追肥以叶面喷施为主,喷施补充肥料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①叶面喷肥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硼、锌、钼、铁、锰、铜等营养元素,作物需要量很少,但却不可缺少。当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时,作物生长发育会受到明显的影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过多施用又会使作物中毒,影响产量和品质。这类肥料一般不必通过大量的土壤施用进行补充,只要通过叶面少量喷施即可满足其需要,生产中可根据相应症状,针对性进行叶面喷施,以纠正缺素症。

②叶面喷肥的浓度要适宜的叶面肥浓度过高会伤害叶片,降低肥效;浓度过低又不起作用。最适宜的浓度因成分不同和作物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叶面喷肥的使用浓度分别为尿素1%~5%、磷酸二氢钾0.3%~0.5%、硼酸0.5%、黄腐酸铁0.3%~0.5%、硫酸锌0.3%~0.5%、氨基酸钙0.3%~0.5%等。

③叶面喷肥的时间要适当。叶面喷肥要注意避开高温期,一般以早晨10点之前、下午4点之后喷用为宜。在雨天不能喷用,喷用后遇雨要重新喷施。

(6)施肥用量要适度 生产中既要防止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超量积累,又要防止施量不足影响植株生长和结果现象的出现。一般应以产量为依据,按照目标产量计算对应施肥量,一般马铃薯生产中氮磷钾的配比以1.85∶1∶2.1较为适宜,每生产1000千克马铃薯需施用优质土杂肥1000~1500千克,补充纯氮18.5千克、五氧化二磷10千克、氧化钾21千克,生产中可按此标准,参照土壤养分含量的多少灵活使用,既保证植株吃得饱,又不要造成肥料的浪费。

(7)施肥时期要适当 肥料施入土壤中后,要通过分解、转化才能被植株吸收利用,因而施肥时期要比植株需肥期适当提前,以便适时供给植株养分,满足植株生长结薯的需求,特别是基肥的施用要提前,以充分发挥肥效。因而要注意在早春适时施用基肥。

碱化冻肉的方法,最简单的冻肉化冻方法(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