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主厨有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主厨在日本读博士,有大好的前景。
课余的时候去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打零工,
结果不小心爱上了“料理”,发现这才是自己的“真爱”。
于是经过了匠人精神的不断熏陶,在要求严格的百年老店里九十多岁的日本老师傅的试炼下,终于成为店里唯一被认可的中国籍主厨。
东京筑地市场人人皆知的厨师之星就此诞生。
从此放弃了学位,回国开了这家人均两千多的日料专门店。
是不是很动人?
匠人精神就得值个几百块吧?这份勇气值个大几百块吧。
这个故事巧就巧在,他不动声色地传递出“专业”、“稀缺”、“一般人吃不到”这些信息。
我倒是觉得这家店老板还是做的不够。
要我搞的话,我还会再雇清一色的日本人当服务员,告诉客人这些服务员都是来自于京都,说的都是关西口音。
“斯米马赛,您猜怎么着,老京都就好这一出。就这一口,那是盖了帽了,真地道!”
您说这样正宗的日料店,再加个一千块不过分吧。
必须不过分。
3
但“限定”、“匠人故事”这种小花招,属于大家在对日料形成高客单价的“共识”后锦上添花的工具。
本来日料就贵,只是让它更贵。
您要是把这种招数用到了老北京炸酱面上,那您估计只能骗骗真正的傻子。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料在中国就形成了这种“共识”呢?
为啥印度菜就卖不上价呢?
这河里吗?
这恒河里!
过去十年造富的速度其实要比上上一个十年快多了。
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移动互联网,整个社会的财富在不断增加。
很多人赶上一个不错的时间节点,短短时间产生了一批新贵。
财务自由后,对衣食住行都有了新的需求,出现了一大批到处打卡的“美食家”。
这是一个大前提。
有需求,才能有市场。
没韭菜,你挥舞啥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