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万寿寺东路施工现场,替换下来的老木构建被堆放在一起,并标注了来源。新京报记者 韩沁珂 摄
万寿寺的未来
目前,万寿寺已经基本完成了中路和西路的木、瓦、油饰等工种,拆除了这两路上大部分非必要的现代临时建筑,东路尚存的10座建筑的大木工基本完成,后续工种预计明年可以完成。寺内彩画也完成了病害调查。
按规划,北京艺术博物馆会在万寿寺大修结束后重新开馆。届时,万寿寺西路和东路的部分区域有望首次开放,预计开放面积将是原来的2倍-3倍。
“其实不一定等彩画和佛像都修好了才能开馆,也可以开馆后接着修。”王丹认为,游客到博物馆除了看文物,还可以看怎么修文物。观看专业技工修复彩画,并不会给修缮造成影响,没准儿还能成为艺博的一个参观亮点。
对于万寿寺的未来,王丹和艺博团队有很多想法。她拿着一张万寿寺地图,熟悉地指出每座建筑,给新京报记者描述着以后的设想。展板上用记号笔划着圈和箭头,所有设想都已经预先探讨勾画过很多次。
11月24日,艺博馆长王丹(左一)介绍万寿寺未来的规划。新京报记者 韩沁珂 摄
万寿寺的后花园,假山周边的建筑将被改造成共享空间和手工工坊;楼梯窄小、老年人不便上去的万寿阁三楼计划被改造青年论坛;此外,书店、文创店、邮局也在规划内。
在万寿寺西南角有四个相对独立的小院子,有单独的门面向运河。在乾隆年间,这里曾经是寿膳房和寿茶坊,也就是为皇家备餐的地方。规划中这里将成为观众休闲区域,“以前是给皇帝提供餐饮服务的地方,现在咱们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吃了。”王丹笑着说。
近年来,将古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或公共空间的案例在国内外并不少见。始建于乾隆年间的苏州贝氏祖宅被改造成文旅公寓,宽阔的室内空间成为公共空间,古典园林中的借景设计也被用在客房设计中;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帝师陈宝琛的故居被修缮并改造成 “名贤文博馆”,用于展示当地名贤人物;在法国巴黎,建于18世纪的巴黎证券交易所被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改造成为全新的当代美术馆。
而王丹本人也有过成功经验。她曾任北京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馆长,主持过大修工作,如今,环境宜人、配套完善的五塔寺已经成了京城一处知名“网红”打卡点。
“修万寿寺的意义在于让这片文物有尊严,真正配得上‘京西小故宫’的名号。”王丹说,“我们还希望把现代人和历史结合在一起,通过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尝到的去接触历史。”
在采访中,张红宾提到,在万寿寺此前的修缮史上,乾隆和光绪皇帝都专门刻了石碑进行记载,工匠们也会在木头、砖石、瓦片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把自己“嵌”到万寿寺的历史中去。
而在这次大修中,艺博的工作人员选择用编撰《万寿寺大修实录》的方式来进行记录,记载每一道工序的资料,每位设计、施工等所有人员的贡献,“文章千古事,我们一定要记录好这次大修的全部过程”,王丹说。
11月27日,夕阳下的万寿寺万佛阁。新京报记者 韩沁珂 摄
新京报记者 韩沁珂
编辑 王婧祎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