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荒原的象征意义,摆渡人十大隐喻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12-19 00:38:1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摆渡人荒原的象征意义,摆渡人十大隐喻(1)

文|知

编辑|小阿陈

《摆渡人》是英国文坛实力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出版于2013年的作品。

一经出版,便摘得了包括英国文学社图书大奖在内的五大奖项。

作品讲述了十五岁的女孩迪伦在去看望父亲的途中遭遇车祸,死后与灵魂摆渡人崔斯坦相携相爱,并最终一同回到人世间的故事。

作者通过奇妙的荒原架构,给故事增加了浓烈的奇幻色彩和趣味。

作者解释道:“荒原是我根据每天开车到学校看到的一些景色写出来的。”

荒原意象一直是西方文学热衷研究的母题。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在他的经典著作《批评的剖析》中指出,原型可以是意象、主题、象征、人物,也可以是结构单位。

它们在作品中不断地出现,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把孤立的作品相互联系起来,使文学成为相互交际的特殊形态。

《摆渡人》的故事叙述背景在荒原上,而荒原是主人公迪伦正是在这样的荒原上,迪伦和她的摆渡人崔斯坦艰难跋涉,斗群魔,过沼泽,趟恶水,完成了各自的救赎和对对方的灵魂摆渡,最终战胜了荒原,回到了人世间。

作品的美好结局不仅向读者描绘了爱情的纯粹美好,更是奏响了一首人们通过努力穿越自己精神荒原的胜利凯歌。

摆渡人荒原的象征意义,摆渡人十大隐喻(2)

穿越荒原

摆渡人荒原的象征意义,摆渡人十大隐喻(3)

《摆渡人》中荒原主题的传承

西方文学从最初的创世纪神话开始,失乐园神话便成为荒原意象的初始。

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以荒原意象作为人类和现实相对立的诗性空间已弥漫成无所不在的荒原意识,到了二十世纪,荒原主题更是成为了西方文学的精神主流,完成了从“自然荒原”向“精神荒原”的转变。

失乐园神话开启荒原意象的原型伊始,亚当和夏娃流落至荒原正是人类文明的开端。

同样,在《摆渡人》中,主人公迪伦的灵魂到了荒原,才开始了真正的成长与觉醒,而摆渡人崔斯坦在摆渡迪伦的过程中,自我也开始进行了重塑和觉醒,最终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类。

克莱儿·麦克福尔在故事的开端,就开始了关于荒原场景的描写,不过,这种描写是一种精神荒原的描述。

作者通过迪伦的视角展开对生活、学校的阐释与理解:现实情境下人们盲目、麻木的生活已成为常态,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机械化与生活本身的无意义使得人的精神呈现低迷的废墟般的荒原状态,而生存也变得令人厌倦。

作为一个十五岁的少女,迪伦与母亲之间有很深的隔阂,与同学们格格不入,唯一的好朋友还搬走了,去看望自己父亲的迪伦甚至为了要不要带一只玩具小熊而犹豫不决了很久。

摆渡人荒原的象征意义,摆渡人十大隐喻(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