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
但是,这个人物形象却在进入荒原之后,在一开始跟着自己的摆渡人跋涉的时候,就提出了应该回到车上、回到现代文明等待救援的观点;
当知道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时,迪伦坦然接受;之后,经历重重艰难险阻通过了荒原,到达了被称为“家”的地方。
在与摆渡人崔斯坦的相处中,他们彼此相爱了,这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
随之而来的,是迪伦做出的一个让其他灵魂,甚至自己都惊讶的决定,就是重返危险的荒原,以一己之力找到崔斯坦,即使与他生活在荒原也在所不惜。
迪伦冒着巨大的风险重返荒原,战胜了一次次的困难,同时自我也取得了飞快的成长。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荒原在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觉醒和个人成长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男主人公崔斯坦“摆渡人”的形象是对希腊神话中“死神”卡戎形象的戏仿,而作者也坦言在《摆渡人》中对此形象进行了全新解读和形象重塑。
希望
希腊神话中摆渡者卡戎是将亡魂带到彼岸世界的神,摆渡人崔斯坦的原型就是这个形象。
崔斯坦作为摆渡人,带领数不清的灵魂穿越于他们的精神荒原,为了遵循荒原的规则,他遇千人而变千面,以便更好完成自己的使命,却唯独失去了自我。
崔斯坦对荒原有他自己独到的理解:“荒原位于两个世界的中间,你必须要穿过它。每个人都要穿过他们自己的荒原。”
从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作为男主人公的崔斯坦,也在荒原的跋涉中经历着意识的觉醒和自我的重塑。
除了上述主角的成长之外,《摆渡人》中经纬分明的荒原意象描写也是直接对荒原意象的传承。
失乐园中充满“荆棘和蒺藜”的荒原,到了《摆渡人》中变成了迪伦心像投射的绵延的山脉、沼泽、山谷和荆棘灌木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片荒原的描述中,有几处特别提到了紫色的石楠花,这些与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荒原意象是一脉相承的。
《呼啸山庄》除了本身的荒原描写外,男主人公希刺克厉夫的名字中就包含了Heath,意思就是长满石楠灌木的荒原。
开阔
- 《还乡》式回归荒原的渴望
托马斯·哈代在《还乡》中描绘了一个苍茫沉郁的“爱敦荒原”,也是一种经典的荒原意象。
作者笔下的“爱敦荒原”既是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又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象征。
主人公克林厌倦了资本主义城市文明,从巴黎回到令他魂牵梦萦的家乡爱敦荒原,荒原寄托他美丽、善良的梦想,他要回家当教员在荒原上播撒智慧的种子。
从这一意义出发,《摆渡人》中的主人公迪伦几次对于重返不同“荒原”的想法或实践都是对于自己美好梦想的一种寄托。
首先,在迪伦出车祸来到“荒原”———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过渡地带的时候,她是有些怀念之前的生活的。
这里的一切对她而言是陌生且不适应的,她想回到之前的环境,想到自己的父母,尽管之前的环境不尽如人意,也是她的一种寄托。
除此之外,迪伦虽然对现代文明中的人们精神麻木的“荒原”状态不屑一顾,但是在初到荒原的时候,她还是想要找到一些文明的痕迹,并在第一天的跋涉快要结束时,对可能在荒原上的露营表示出隐隐的担忧。
独行
其次,在崔斯坦将迪伦摆渡到目的地,荒原的尽头后,迪伦穿越了分界线到达了另一个世界,理论上每个灵魂会回到被称为“家”的地方,毕竟家是大多数人的精神港湾,
但是奇怪的是,迪伦发现自己仍然身处荒原:从这些描述中,读者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因为有了对崔斯坦的爱,
之前在迪伦心中的“荒原”已经变成了令她向往的一种存在,才会在穿越边界别人都到达“家”的时候,她仍然身处她的“荒原”———与崔斯坦相见相爱的地方。
综上所述,迪伦两次到达“荒原”又想折返荒原的表现,是主人公对于美好梦想的一种寄托,即死亡之后第一次到达荒原,想回到文明社会,与家人朋友相聚;
穿越边界之后又想折返中间地带的荒原找寻自己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