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
致敬《荒原》:沦落与救赎
在荒原主题的流变过程中,就不得不提到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
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人对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动、膨胀和难以控制的狂暴造成精神上的荒原化。
在荒原意象从自然荒原向精神荒原的过渡中,艾略特的长诗直接以“荒原”为题创设了一系列破败混乱的景象体系。
艾略特自述道,《荒原》“只是我对生活毫无意义的抱怨,只是一篇有节奏的牢*”,而美国著名学者穆迪则认为,《荒原》是“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过程”。
《摆渡人》在一定程度上有对《荒原》的致敬,首先就是对荒原法则的致敬。
艾略特的荒原除了基本的荒凉原野之外,也包括寂寞的“独白者”,他拒绝与任何人沟通,更多的时候选择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悄无声息地描绘出满目荒凉的景象。
枯树盘根错节,乱石嶙峋遍地,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而荒原上的独白者也时常遭受地狱噩梦的侵袭。
摆渡
崔斯坦就是这样的一个荒原独白者,他以中立甚至漠然的态度来完成他的摆渡任务,并经常面临来自地狱恶魔的侵袭,直到遇到迪伦。
在迪伦的鼓励下他想要跟她一起重返世间,却一直对荒原法则非常忌惮。其次,《摆渡人》有对《荒原》沦落和救赎主题的致敬。
艾略特的《荒原》在广袤的历史长河中展开了荒原的巨幅画卷,使得荒原逐步成为象征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双重毁灭的符号,而《荒原》的结尾寻求拯救,实际上表达了处于精神荒原上的现代人类企图摆脱精神危机寻找精神家园的渴望。
《摆渡人》也表现出了一种主人公之间的双重沦落与救赎的主题。双重沦落包含了迪伦遭遇车祸来到荒原的不幸经历和崔斯坦久到已经忘记何时何因成为摆渡人的寂寥。
双重救赎则指的是崔斯坦作为摆渡人对迪伦的精神摆渡,使得她真正成为了一个充满勇气和自信的人,
反过来,迪伦将崔斯坦从摆渡人的身份中救赎出来,使他再次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最终回到了人世间。
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