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孩子,还是曾经身为孩子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害怕的事物。
比如,有的人会怕黑、怕鬼;有的人会怕妖、怕大怪兽;有的人会怕狗、怕毛毛虫;有的人则对穿白大褂的医生充满恐惧……
甚至有些人长大了,依然会对小时候害怕的事物感到恐惧,无法逾越。
01.
关于孩子怕黑的情况,国外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
在4-12岁的孩子之间,孩子怕黑的比例高达73.3%,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怕黑的比例降到了48.8%。
为什么怕黑的孩子会集中在4-12岁的阶段呢?
常见的原因有:
1.来自成人的恐吓、威胁
小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有些成人为了让孩子听话、变乖,常常采用用吓唬孩子的方式。
比如,为了哄孩子尽快睡觉,有的家长就会吓唬孩子说:
“天黑了,快点闭眼睡觉,要不大怪兽就把你抓走了。”
孩子心中一惊,然后就害怕地闭眼,不久就睡着了。
看到孩子乖乖听话,家长也很有成就感,常常煞有介事地表演,让孩子相信有大怪兽的存在。
虽然这种方式效果不错,但是容易给孩子留下恐惧的阴影,尤其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黑暗里,孩子的小脑袋瓜里就会出现怪兽来抓自己的场景。
还有的孩子太调皮,家长会把孩子关小黑屋惩罚,也会加深孩子对黑暗的恐惧。
如果晚上让孩子独自睡觉,孩子就会感到害怕。
2.来自外界的刺激
电子屏幕时代,孩子会通过电视、网络、视频等途径,看到一些妖魔鬼怪、或其它令人恐惧的图片,有些内容看似正常,却配以阴森、诡异的背景或音效等,让人十分不适。
一些在现实中的故事或情节,也会加深恐惧感。
比如,突然有熟识的人去世了,或大人谈一些恐怖的故事或情节时,被孩子听去了。
这些令人害怕的影像或图片,故事或情节,描述的时间大多都是晚上,所以就很容易让孩子将“黑暗”与“妖魔鬼怪”联系在一起了。
3.“泛灵心理”和丰富的联想加持
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
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我照顾的一个孩子丞丞,有次给了他一块动物饼干,小家伙就是不吃,因为他怕把小鸭子咬疼了。
其实这就是孩子“泛灵心理”的表现。
受泛灵心理影响,孩子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会将故事、动画里的妖魔鬼怪看成是有生命的,会伤害自己,从而产生恐惧、甚至是幻觉,这都是孩子真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