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酱这种老手艺,快要失传了吧?
今早在小区快走锻炼,看见一家老俩在一张铺开的大布上,把大铝盆里的像豆腐渣又有淡淡黑黄色的东西,一坨一坨拿上来放在大布上,排好位置,一一摆开、捏碎。
酱面坨坨
远处看像是要晒腌卤腐,走近看是坨坨状。
我好奇问:“请问你们在做哪样?”
女主人说:“做酱。”
我会心一笑:“明白了。是拿小麦,还是黄豆做的?”
男主人:“都掺得有。已经焐过也就是发酵过,现在拿来晒半干。”
我说:“认得啦,我老家汤池的,我妈那会也会做。”
飘来一股麦面、黄豆面蒸熟混合发酵的特殊香味。
晾晒酱面坨坨,还要捏碎,铺开
想起当年,我母亲也会做老酱。除了麦面黄豆面蒸熟成团,捏碎再晒半干后,还要加上白酒(老白干)、草果粉、茴香粉、盐巴、辣子面充分拌和,装坛——酱缸,再焐,然后装进小土罐,封口。
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掏出来吃了。焐和吃的过程中,酱缸、酱罐不能沾到油腻,否则会起花(发霉)。
此时的酱,就是老酱——色泽鲜艳红润,酱香扑鼻。
拿来炒杂酱、黄焖鸡、渎鱼、凉拌菜、或者吃面条米线,那是永久的味蕾记忆。
汤池老酱也成为品牌。
老酱
现在,母亲不在了,想吃老酱,只有买了。
这俩老,会做老酱,是宜良人,他们的孩子,就偷着乐吧。
云南人离不开老酱、卤腐、腌菜、骨头生、腌黄瓜、糟辣子,还有猪头肉鲊、萝卜丝鲊、鱼鲊。别的不说,过去只有过年,才吃的上这些当中的骨头生、鲊。
现在生活好了,可吃的多了。但记忆里的老味道,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