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饼与火烧
山东自古以制饼而知名,有大如锅盖的锅饼、美味可口的油葱饼,有宜于出门携带充饥的硬面“火烧”,有酥香薄脆闻名全国的周村烧饼,还有各县具有地方特色的烧饼、暄饼、蒸饼、烤排、瓤子饼、单饼、锅子饼、薄饼、三页饼、挎包火烧、肉火烧、芝麻火烧、六角旋饼、麻汁酥饼、吊炉烧饼、缸炉火烧、糖酥火烧、酥肉饼、焦烧饼、贡饼、盘丝饼等。
锅饼,也叫厚锅饼、大锅饼、壮馒等。锅饼直径一般在1.2尺左右,厚约1寸半以内,约需5市斤面粉做一个。因其便于携带(可分割后携带)又充饥耐饿,颇受城乡劳动者的喜爱。锅饼因其个大饼厚,烤制的工具也很有特点。烤锅饼要用两层鏊子,下层的鏊子上涂一层泥,上面再放上一个鏊子烧热后烙锅饼,一个锅饼要烤一个钟头左右。烤好的锅饼外硬里软,又香又不粘,品尝起来别有风味。在乡镇的集市摊上和城里的锅饼铺里,掌刀的伙计把烤好的大锅饼切成三角形的锅饼块,按块零售,非常便宜实惠。
山东大锅饼(小麦面或玉米面为原料)
硬面火烧又称杠子头火烧,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硬面食品。这种火烧因制作时和面用水很少,面硬,且用粗重木杠反复压制代替揉面,故称之为“杠子头”。相传这一硬面食品最初是在潍县(令潍坊市潍城区)“留饭桥”镇出现的。留饭桥镇是明、清两朝登州和莱州人赴京的必经之路,过此再无重镇。行路人必须在这里带足半个月的干粮,硬面火烧就是适应行路人这一特殊需要而产生的。这种火烧和面时经用木杠子压过,下脐后又加面,然后制成边沿厚中间薄的面饼。上炉烘烤时,又在中间挑起一个凸顶,用慢火烤成,十分坚硬,久存不变质。又因为该火烧中间凸起部分极薄,可敲破成一小孔,用麻绳穿成串,挂在车旁鞍边十分方便,故深得古时行路人喜爱。硬面火烧的特点是凉时吃越嚼越香,热时可就菜食用。肉汤烩出时柔韧而不松散,具有一股特别的香味,十分可口。
三页饼,又叫“三层饼”,是一种颇有特色的烙饼。做饼时,先把一面脐擀成小饼,用刷子在饼心刷上油、盐;再取第二个面脐,压扁,两面蘸油,放在第一个饼的中心;后再取第三个面脐,压扁,放在第二个面脐上,撒上干面,把三个依次叠放的面饼一起擀成薄饼。该饼上锅烙熟后,一抖即可分为三页,故名“三页饼”。该饼最宜卷着时鲜菜吃,口味极佳。还有五页饼、千层饼等多层的饼。
糖酥火烧,山东各地城镇做糖酥火烧的不少,以荣成盛家村火烧最有特色。其做法是:将面粉加酵面、糖、油和温水和好面发酵,然后加碱揉好,擀成圆形,放进平底锅里烙烤,待呈黄色时,刷一层油,翻过来再烤。两面都烙好后,把火烧竖起来,夹上夹板烙成六边形。加工好了的盛家糖酥火烧又脆酥又香,既便于携带又便于贮藏,颇受人们的喜爱。
挎包火烧,因其主要在微山湖一带流行,故又称“微山湖火烧”。挎包火烧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因这种火烧样子像挎包之故;二是说因这种挎包大小的火烧内有夹层,可以夹鱼肉菜肴,像挎包盛物一样外出便于携带。这种火烧的做法如下:先在面粉中拌油、五香面等调料,经和面、揉面剂、擀压、炉烤而成。该火烧的外皮向两面凸起,香脆酥焦。火烧内有五六层夹层,柔软可口。微山湖一带人吃挎包火烧时多配上一碗湖产的菱米粥,颇有湖区饮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