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清晨,路过西五路和公园西街交叉路口,无意中发现人行路边有一自行车后座上绑着个木箱,箱上“淄博名产大花皂”七个大字跃然入目,旁边一老者笑脸相迎。一股暖流用上心头,我们家乡的特产呀!我立刻上前搭讪,和老者攀谈了起来,老者本李姓,今年七十五周岁,老家在淄川寨里,现在来城里帮助儿女带孩子。“大花皂”制作工艺是他们家的祖传。来到城里后,孩子们都不让他再制作售卖了,但他闲不住,也不为了卖几个钱,只是为了解闷。
久违的大花皂!三块钱一个,我立刻买下了三个,够用一冬了。
时过八点,老者和我辞行,老者腿脚行走不那么麻利,我再三叮咛他过马路注意安全,他说:“我很注意,一般都走人行道”。
我目送老者推着车子远去,不禁怅然……
“大花皂”当地人叫它“猪胰子”,为淄川土特产。最出名的应该是“菜园大花皂”,顺口溜:“菜园大花皂,人人都知道,支上一毛钱,拿着就走道。”在淄川甚至淄博地区也就家喻户晓。咱们淄川的“慕王大花皂”还被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猪胰子历史渊源,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澡豆。“澡豆”在古代是最好的洗涤用品,去污渍去油脂,在民间使用相当广泛。清代雍正年间,猪胰子皂还曾被作为贡品送进皇宫。
“猪胰子”在淄博地区以及周边生产和使用十分普遍,八陡猪胰子在博山地区比较出名;周村猪胰子生产比较正规,还有了自己的注册商标;但最有名气的还是淄川的“菜园大花皂”。
网上一搜:“猪胰子”在华北、华中地区的洛阳老城、山西晋中、河北的唐山、山东济宁等地区都有,因为“猪胰子”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所以绝大数乡人会做,一般是在家土加工,只要用料正宗、加工细致。使用效果都挺好。
祖籍周村的房炳南,他生产的“第一楼”黑肥皂在济南相当出名。早年,当寒冬来临,老济南的街巷中便响起“黑肥皂,第一楼的黑肥皂”的叫卖声,姑娘媳妇们寻声而出,小贩从肩上摘下一个镶着玻璃的小木箱,取出印着“双鹅”牌商标的小纸盒,打开盖儿,便有一块黑又亮的圆蛋蛋——这便是“活扒皮”黑肥皂。黑肥皂耐用,褪灰,用了它皮肤不皴不裂,堪称老济南一绝。
据了解,上世纪在淄川城周边有许多家生产“大花皂”,老者所在的寨里就有不下百家,“李姓祖传大花皂”在当地以“去污力强不伤手,润滑皮肤无臊味”而远近闻名。老者名叫李居福,淄川区寨里镇人,三代祖传手艺制作的猪胰子。他没有自己的专卖店,但在当地却有成千上万的老客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李就和弟弟李居亮分工合作:弟弟在家制作猪胰子,老李那辆很旧但很结实的自行车,车后驮着一个旧木箱,竖着个拨浪鼓,这就是他的“流动专卖店”。
老李走街串巷推销,赶集更是必不可少的销售良机,他的“大花皂”深受庄里乡亲的欢迎。
过去淄川博山一带的人们习惯把肥皂、香皂称之为“胰子”、“洋胰子”。这种说法的渊源已无从考证,大概是因为先前人一般用土法,使用羊胰、猪胰自己制作洗涤用品所以,称之为“胰子”。后来市面上有了工业化生产的肥皂香皂后,一时难以改口,仍习惯把这些新式肥皂香皂称其为“胰子”。“胰子”一般用来洗衣、被单或毛巾,“猪胰子”是专门用来洗手洗脸的。
猪胰子有两种,黑碱做的叫黑猪胰子,白碱做的叫白猪胰子。猪胰子既便宜又好用,尤其是在北方寒冷干燥的冬天,洗手洗脸后能去油去污不说,还能在皮肤表面留下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发着淡淡的、朴素的油脂芬芳味,滋养润滑干燥的皮肤,防止裂口。所以猪胰子特别受欢迎,一入冬几乎家家都备上几块用来洗手洗脸,在淄川西关大集上“菜园大花皂”的叫卖声响彻河滩南北。
猪胰子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但选料很重要。精致的人都是选用上等的猪鸭鹅的胰子,上好的猪板油和山西榆次产的土碱(分为黑碱和白碱)做主料,外加入人造麝香、冰片、白糖和樟脑四样配料,春夏两季,先将胰子、猪板油剁成皂胎,置于缸中备用。待秋风一起,便开始拌料,揉和,滚团儿,加酒精上光,然后装袋封固。从冬天应市一直到来年三月。
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年少也不知道保暖,手到冬天经常裂口子,特别是动了凉水让风一吹更严重,满手都是小口子。母亲每次回老家都带回几个“菜园大花皂”,洗手就提醒我用猪胰子,常用胰子洗手,皮肤变得滑滑嫩嫩的,一直用到开春。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洗衣服用洗衣机,体力劳动逐渐减少,室外活动保暖好,很少有人㿏手裂口子的了,加上有那么多香皂、洗面奶、洗手液等洗涤用品和护肤用品。“猪胰子”早已淡出百姓的生活。现如今*猪的多了,猪的胰脏虽不能食用,也没人用它做胰子了。
猪胰子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盛世已经过去,它将成为一个久远的回忆。
“淄川大花皂”的叫卖声会越来越少了……
转自“心语讲故事”,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 关注淄博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