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之不敢倍德也翻译,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翻译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5-22 13:13:07

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函谷关灭秦,进驻咸阳,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不让项羽入关,项羽大怒,攻破函谷关。

项羽集团的“卧底”曹无伤又告诉项羽,刘邦准备在关中称王,封秦王子婴为相,私占珠宝,项羽再次大怒,决定次日攻打刘邦。

项羽当时取得了巨鹿之战胜利,四十万将卒士气正盛,刘邦只有十万军队,项强刘弱,一旦开战,刘邦在劫难逃。

臣之不敢倍德也翻译,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翻译(1)

此时,一个叫项伯的人,改变了历史前进的车轮。

项伯是项羽叔叔,时任项羽集团左丞相,他和刘邦集团的张良是生死之交,项伯十分重“义”,不忍张良跟刘邦玉石俱焚,想在大战前夕把他从死人堆里捞出来。

于是项伯违反军纪,夜见张良,劝他赶紧离开刘邦。

项伯是“义”字当头的人,想法很简单,但张良极其复杂,他把项伯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刘邦,刘邦如临大敌,十分惊恐,向张良求计:“为之奈何?”

张良一句话点出破解之策:“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就是要刘邦告诉项伯,他不敢背叛项王,说白了就是——政治欺骗

刘邦深知必须死死抓住项伯,因为项伯是唯一能见到项羽的人,于是立马卑躬屈膝奉茶于项伯,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火速拉近两人关系。

稳住项伯后,刘邦凭借出色政治才能,巧言令色杜撰了把住函谷关的理由,项羽是因此大怒,必须平息项羽内心怒火。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意思是我入关金银财宝什么也不敢拿,封得好好的等着项羽来分配,我派人把住函谷关是应付非常事件(盗贼)维护社会治安,我日夜等着项羽到来,怎会反叛?你一定要好好劝项王。

这是赤裸裸的政治欺骗,刘邦封存金银珠宝是想留着自己慢慢用,别让士兵一抢而空,把住函谷关,就是不想让项羽入关。

但项伯信了,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意思是第二天一早,你要到鸿门跟项王做一个解释,刘邦一听大功告成,项伯这个糊涂人蒙住了,项伯肯定会做一个传话筒去蒙另一个糊涂人项羽。

项伯回去后,把刘邦的话原原本本告诉项羽,解释为何把住函谷关,为何私自占有珠宝,有理有据,刘邦如此,完全是为项羽考虑,项羽听完,怒气已消大半。

项伯趁热打铁,站在道德制高点追加两句。

臣之不敢倍德也翻译,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翻译(2)

沛公不先入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史记.项羽本纪》

意思是,如果不是刘邦先把关中打下来,我们怎么能那么顺利地入关呢?刘邦是有功之臣,刘邦先占关中之地,人家有大功我们灭他不仗义,不如好好招待刘邦,给其他诸侯做一个表率。

项伯“义”字当头,考虑问题都是从“义”出发,但决定权还是在项羽手里,他可以选择听项伯的话,也可以选择治项伯的罪,因为项伯私见张良是有罪的。

项羽的反应史记只记载了四个字:项王许诺。

许诺就意味着,项伯的话,项羽听进去了,并且采纳了项伯的意见,第二天在鸿门宴请刘邦,也就意味着用军事手段消灭刘邦军事集团的命令撤销了。

至此,项羽失去了改变天下局势的机会,而直接原因,是项伯的一面之词。

项羽仅仅因为项伯一面之词就放弃攻打刘邦吗?深入思考后,我发现还有三个原因。

从决定用武力消灭刘邦集团到宴请刘邦,项羽为何转变如此之快?

先回到事情最初,项羽为何要攻打刘邦?

项羽打刘邦是基于两次“大怒”。

第一次是发现刘邦先他入关,并且把住函谷关不让他进。

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的守关导致项羽自尊受挫,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诸侯总盟主地位,当时各地诸侯见项羽,都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跪在地上慢慢挪动,不敢抬头)。

在项羽眼中刘邦也是诸侯王之一,不但不膝行而前,反而把住函谷关不让他进去,心高气傲的他当然大怒,所以直接攻下函谷关。

项羽第二次大怒是曹无伤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

意思是刘邦要自立为关中王,并且让秦王子婴做丞相,还独占金银珠宝。

按照怀王之约,刘邦先入定关中自然可以称王,但项羽敌视怀王,怀王夺了他叔叔项梁的权,还让他屈居宋义之下去救赵,项羽*了宋义,楚怀王后来也死于项羽之手。

项羽恨秦,他祖父死于秦将王翦之手,叔叔项梁死于秦将章邯之手,而刘邦竟然不*秦王子婴,还让子婴做丞相。

至此,项羽再次大怒,决定打刘邦。

这个攻打刘邦的基础根本不牢靠,只是基于两次大怒,基于项羽心中不平。

而刘邦无懈可击的一番说辞,巧妙撕毁了怀王之约,把关中主动权又交到了项羽手上,如何分封关中之地,如何处理秦王子婴以及黄金珠宝,全由项羽裁夺。

项羽心中怒气消散,军事行动取消。

臣之不敢倍德也翻译,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翻译(3)

这是项羽放弃攻打刘邦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内心的怒火得到了发泄。

再深入探究的话,项羽之所以放弃武力攻打刘邦,还有其政治策略上的原因。

从刘项两家对待项伯泄露军情的态度可窥一二。

大战前夕,项伯夜间张良和刘邦,张良冷静分析时局之后,给刘邦献计,刘邦短暂惊恐过后,立刻追问张良:“君安于项梁有故?”

意思是,你怎么和敌对阵营的项伯有交情呢?

张良原原本本做了一番解释(他曾经救过项伯的命),刘邦才消除疑虑,再看看项羽如何看待项伯泄露军情这件事。

项伯回到军营后,重复了刘邦那套经过“包装”的说辞,项羽听后不询问,不追究,项伯在大战前夕私通敌方首领,完全可以军法处置。

但项羽却反应“愚钝”,不责问项伯为何私会张良,不问项伯为何泄露军情,刘邦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还会问一句:“君安于项伯有故?”项羽那么从容的情况下,却什么也不问。

刘邦的政治精明警惕,与项羽的糊涂,形成鲜明对比。

一代战神项羽如此疏忽大意,轻信项伯,根本原因是他错误的政治判断。

项羽放弃武力攻打刘邦的根本原因,是没认清秦灭后,刘项两家的关系变化。

秦帝国灭亡之前,刘项两家有共同的敌人秦,共同的目标灭秦。

两家是盟友,但秦灭后,两家没有共同目标和利益,从盟友变成对立集团,两个集团要争夺天下,水火不容,但这个变化,项羽意识不到。

项羽要是意识到,任凭项伯如何满嘴仁义道德,他也不会放弃攻打刘邦,项羽之所以轻信项伯,是因为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两家局势变化,刘邦才是他最大敌人。

从他两次大怒就可以看出来,秦被灭,剩下的就是收拾入关的刘邦,刘邦把住函谷关,正好给项羽师出有名,项羽笑还来不及,何来怒?

他怒就正好说明,他政治短见,根本没想要除掉刘邦。

他对刘邦集团采用军事行动,不是建立在客观,理智,冷静地分析当时势,而是建立在两次大怒上。

臣之不敢倍德也翻译,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翻译(4)

项羽的政治抱负是成就霸业不是帝业。

秦始皇实行了皇帝制度,全国设置郡县,中央集权大大增强。

可是强秦三年就被灭了,当时全国上下有一股反帝风潮,想恢复西周分封制,项羽也是这个思想的推崇者,所以他自立为西楚霸王。

他的目标不是统一天下,而是只要手下诸侯臣服就可以,所以他并不想*消灭刘邦,只要刘邦听他话就行,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没想消灭刘邦,只想通过攻打刘邦,让刘邦臣服。

结语

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之所以听取项伯意见放弃攻打,只是因为项伯顺了他心意,但范增一眼就看出刘邦是项羽集团真正的敌人,坚决让项羽攻打刘邦,项羽却不采纳。

正如范增所言:项羽内无自省之悟,外无逆耳之言,如何得天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