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字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他写出了人类的某些共性,所以不管时隔多久,当你再去读的时候,你都会从里面得到自己需要的能量。
以前读鲁迅的阿Q,你会觉得,人活成那样子,还不如去死。
后来再读,你又会觉得,人就是那样,大多数人都是阿Q,只能自我安慰,在这世间艰难求生。
再后来,再去读时,又会发现,阿Q精神是人性的限制,但渴望自由却是人的本性,人就是在限制之中活着,但超越的希望永在,且人的努力,就是为了这种超越。
以前看闰土,你会觉得闰土成年后的变化,是人的奴性,是自愿为奴。
可如今你再去看,你会看到,那是一个肩上扛着无数担子的成年人的无奈和悲哀。
01谁也想不到,离开的时候还是一个少年,再回来的时候,却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
那个深冬,鲁迅冒着严寒,回到自己的故乡,只见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没有一点活气。
看着这种场景,他的心里一阵悲凉,记忆中的故乡,不是这样的啊,在记忆中,故乡那么美丽,可到底美在哪里呢?
也许,故乡本就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但也没有所感到的那样悲凉。
这一切,只是因为心情的改变罢了,毕竟,我就是为了离开故乡而回来的。
为何要离开?
因为故乡容不下肉身,只能搬到谋生的外地去。
家里的东西,能卖的卖了,能搬走的搬走,有些送人了,然而,卖出去也卖不了几个钱,只是聊胜于无罢了。
故乡还有什么牵挂呢?
母亲说,休息一两天,拜访一下长辈,然后就可以走了。还有闰土,他每次来家里,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母亲的话,将鲁迅拉到了十几年前与闰土的回忆里,那是一个脖子上带着银项圈,手拿钢叉的少年。
他无所畏惧,有着许多稀奇古怪的玩意,他心里一片坦然,从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而今,三十年过去了,很多东西,早已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变得不仅仅是年龄和身高的距离了。
每个人都会长大,都会变化。
人生的许多痛苦和幸福,也是随着长大而到来。
02两人相识时,闰土不过十来岁。
那时候,鲁迅家境挺好,还是家里的少爷。
而闰土,是鲁迅家的下人的儿子。
那一年,家里大祭祀,家里一个下人忙不过来,闰土的父亲便建议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帮忙。
鲁迅得知后,很高兴,因为两人年纪相仿,而闰土却能做陷阱捉小鸟,所以他很想见闰土,好不容易等到了年末,闰土来了,鲁迅飞跑着去见闰土。
只见闰土在厨房里帮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脖子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