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段落划分,装在套子里的人主要内容简短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2-03 06:24:1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细节和讽刺手法的分析,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2.理解小说主题,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梳理小说情节,并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归纳出人物形象和讽刺的特色。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又可怜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把握人物的时代内涵(即小说主题)。

三、教法学法

教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借助多媒体与黑板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默读法,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本阅读。(指除预习外的课堂阅读)

3.讨论法,教师就文章内容给学生提出若干思考题,与学生合作探究。

4.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设备、以黑板为主的书写工具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布置预习

1.预习生字词,课堂提问检查

契诃_夫 讥诮_ 滑稽_

安然无恙_ 促狭_鬼 揉(rou lou)

2.查阅作者资料和小说写作背景,课堂分享

3梳理小说内容,思考什么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什么特征?)

第二环节:导入新课 (2分钟)

出示一张别里科夫的“套子”图片,提问:别里科夫是“自*”还是“他*”?(学生各执一词)

在听取完学生的意见后,成立班级专案组来探究别里科夫的死因。进入课文梳理和分析。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情况,PPT出示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7分钟)

1.作者:

契诃夫,全名安东尼·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语: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和剧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品《套中人》(本文)《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2.创作背景: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二、梳理小说情节,概括段落大意(6分钟)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别里科夫外表、思想和生活上的“套子”(1-5段)。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6-37段)。

(三)别里科夫之死与永远的“别里科夫”(38-40段)。

三、人物形象分析(30分钟)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形象的句子,并分析其体现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

句子:“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脸也好像蒙着套子”(第1段)→古板守旧,逃避现实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脑袋”“挤满人的学校......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第5段)→性情孤僻

看到漫画后“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第9段)“嘴唇发抖了”(第10段)“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第13段)“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第18段)→思想僵化

教师补充: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第4段)→沙皇卫道士

以上举的这些例子都说明别里科夫里外都是一个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

拓展:同学们找到的三个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和事物的细枝末节的具体描摹,如对人物细微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从而达到“小中见大”的描写效果。

以上细节描写突出反映了别里科夫用“套子”自欺欺人的心理特点。

原文中其它细节描写还有:

“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第11段)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第34段)

2.在1-5段,小说描写了哪些“套子”?

从外到内的“套子”:

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3结合课文思考.小说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揭示别里科夫的“套子”?有什么特色或作用。

讽刺手法。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

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这些描绘和刻画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4.提问:你对别里科夫的感情态度如何?喜欢?还是讨厌?

别里科夫是封建沙皇的维护者,帮助沙皇“管辖”人们,这无疑是可恨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别里科夫是一个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而且中毒太深,他也像普通人一样向往婚姻和爱情,但是他僵化的思想造成了他的悲剧,所以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同情他,害人害己。

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即可恨又可怜。

四、课后思考题

提问: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提问:课文第五段明确写到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

提问: 全城的人对别里科夫的态度如何?

第二课时

五、主题分析(33分钟)

1.解答上节课的课后思考题。

提问: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课文第五段明确写到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提问:全城的人对别里科夫的态度如何?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不敢吃荤,不敢打牌,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2.追问:为什么全城人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或者说他为什么能管制全城?)别里科夫的“怕”和全城人的“怕”矛盾吗?

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就木,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3.讨论: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追问:在小说中还有两个关键性的人物。小说花了大量笔墨写华连卡姐弟,这是为什么呢?(或者说华连卡姐弟代表了什么?)

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提问:小说写到别里科夫的死大快人心,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呼吁人们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第四环节:归纳小结(12分钟)

主题:呼吁人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解放思想。

解答预习的第三个问题:文章标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哪一类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这是怎样的一类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解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作者运用讽刺手法批判这类被封建思想僵化的人,号召更多拥有新思想的人出现。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用本节课学习的细节描写和讽刺手法描绘出你看到的(或你认为的)生活中的“套子”现象。不少于400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