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由供应商提供
非那一座城原创
寻吃的路上,有一种味道最为难忘、最为珍贵,那便是家乡的味道。
在徽州街头巷尾,鼻子顺着梅干菜的鲜香味过去总能找到一家烧饼摊子。金黄的饼壳、洒满了颗粒大小的芝麻粒,醇香的馅料不知道温暖了多少代人的青春。
旧时,老师傅穿着解放鞋,推着老式的二八自行车,在街头巷尾一声声的吆喝“卖烧饼咯”,吸引无数孩童的脚步。
现在已不见吆喝声,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小小铺子存在。你来不来,烧饼的味道在这里“勾引”你的味蕾。
徽州烧饼虽个头小,却层次丰富,恰如徽州人,温婉内敛,外形清秀。因经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饼层多而薄得名“蟹壳黄”。
"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说的就是徽州烧饼。
寻常小吃,不凡印记
小小烧饼,被冠以“蟹壳黄烧饼”“皇印烧饼”、“救驾烧饼”的美誉。得此赞誉,要从朱元璋和乾隆两位帝皇说起。
朱元璋曾在徽州一家农家避难饥饿难当,农家主人将家中的烧饼拿给朱元璋吃,吃的他是满口生香,大为赞赏。等到朱元璋称帝后,没有忘记农家的恩情,将这款烧饼册封为救驾贡饼。
相传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由清代著名“两淮八大总商”之首的徽州人江春承办一切供应,筹划张罗接待。
江春精心准备的第一道茶品就是徽州烧饼,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让乾隆大为赞赏,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 ,犹如随身皇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