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奠基人印度释迦部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让儒学达新高,占据主导抗衡佛道
来自佛教和道家的挑战,严重地削弱了儒家的统治地位。这种状况到了宋(960—1279)明(1368—1644)时代出现了转变。以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与朱熹(1130—1200)为主要代表的理学与以陆象山(1139—1193)和王阳明(1472—1529)为代表的心学通过创造性地诠释传统儒家来应对这些挑战,使儒学达到了另一个高峰,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和精微的理论。
程颢、程颐兄弟俩与朱熹(1130—1200)为主要代表的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以“天理”作为无所不在的万物之本,认为正如同一个月亮映照在所有的江湖海洋里一样,万物都含有理。这种理学本体论反过来又印证了儒家的伦理学和修养身心的功夫:通过人的本性的修养和扩充,可以达到天人合一。朱熹从《礼记》里挑出《大学》与《中庸》两篇(后者是儒家著作里最具形而上学意味之作),并将这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为“四书”,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通过以“理”的学说重新解读这些儒家经典,朱熹架构了一个思辨精致的哲学体系,抗衡佛教和道家,使儒家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陆象山和王阳明为代表的陆王心学
与程朱理学不同,陆王心学强调心即是理,并指出程朱理学将“理”作为外在于人心的抽象形而上学实体,会将儒家的修身误导到追求空洞玄虚的原则上去的歧路。而心学同时也受到了对方的指责,认为它只是伪装了的佛教和道家而已。理学和心学之间的辩论延续了数百年。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书院,吸引了大量的学生。他们不时举办公开辩论,亮出自己的观点,针锋相对而又不失学者风范地抨击对方。这场争辩虽然以程朱理学终成官方认可的正宗而使理学在政治上略占了上风,但两家都对宋明时代儒学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培养了许多儒家学者和官员。
宋明理学是综合体,直到清末都成为各朝代基本准则
外与佛、道对话,内有学派争鸣的过程,标志着儒家进入新的时代,统称宋明理学
这种外与佛、道对话,内有学派争鸣的过程,标志着儒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通常叫作宋明儒学,或者统称宋明理学。它是一种由那个年代诸多儒学家各自的理论组成的,结合了道家的宇宙观、佛教的某些思想与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的综合体。虽然在宋以后的元朝,皇帝主张信奉藏传佛教(这种宗教今天主要流行于中国西藏、蒙古一带),但在元朝以后直到20世纪初封建王朝被废止以前,历代中国皇帝都以宋明理学作为国家的基本准则。
在现实的社会运用领域,某些宋明理学中的说法被截断了上下文的联系,摘取出来以后教条式地强加于人们。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明清后期的儒学家们已经开始了对他们宋明前辈的批判,启蒙思想家们如王夫之(1619—1692)等,将儒家带回到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形式。但在政治上,这些明清后期儒家的观点并没有起到很大的实际作用。宋明理学的观念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甚至到清代晚期,特别是借助于既是儒家学者又是天才军事将领的曾国藩(1811—1872)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它还有一个短暂的复兴。
17世纪传教士来华“带走”孔子,莱布尼茨、伏尔泰盛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