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的主要表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利弊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4-01-07 04:07:39

序言:

“劳动工具是社会发展的尺度”——马克思。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漫长的,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中国人发明了各种先进的农具,作为一个农业发达的泱泱大国,农具的发展同时也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也反作用于农业的发展。从当代出土的各个时期的农具来看,中国的生产力水平除清朝闭关锁国有所下降之外,是一直处于巅峰状态的,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的清朝,农具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精耕细作农业的主要表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利弊(1)

一、祖先的智慧,你想不到

疯狂原始人:农业巅峰领导者

根据考古工作者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来看,我们的祖先从七八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发展农业了,最初的原始人已经学会了用木头制成的工具和野兽骨头磨成的尖锐物来进行狩猎活动和进行简单的农业操作。由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地理位置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局面。

他们还懂得培养和驯化农作物,在著名的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残存的粟、菜籽的种子,他们很可能已经学会了培育优良的种子,并且种植下去以供明年食用。而这时候的人们也有了播种的工具:尖木棒和穿孔重石,尖木棒为三棱锥形,使用时把竹锥放在地面上,从里面倒取种子,以点播的形式撒在地上,再用扫帚扫匀,让谷物自由生长。

穿孔重石则是安装在尖木棒上,增加其重量,方便播种。此外,他们还懂得用窖藏的方式保存种子,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原始稻米,就是那个时代保存下来的。

半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石铲、石斧、石锄、磨石、石盘等原始工具,还有很多渔猎、炊具、纺织具等等。这些石制器具大部分都是用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刀耕火种,其中有一种著名的“鹤嘴锄”,就是人们在用火焚烧过土地之后,土地上会留下灰烬,他们用鹤嘴锄砍来草木,堆积在灰烬处,使草木和灰土混合发酵形成肥料,用来生产农作物。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耒耜,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翻耕工具,发明了铁锹、石犁、碎土农具,使原始农业向犁耕农业转变。他们还懂得引水灌溉农田,江浙地区发现的开沟犁和竖井,都是原始农业的见证者。

精耕细作农业的主要表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利弊(2)

二、青铜时代:“木头、骨头”都扔掉,铁质农具呱呱叫

进入商周时期,大量的青铜器出现,青铜器制作的农具也屡见不鲜,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铜铲、铜斧、铜犁等农业用具,总体上呈多样化,比起原始社会的石头和骨制器具,进步了很多。

后来人们发现铁制的农具比青铜制作的农具更加好用,并且价格也很便宜,于是就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极大的提高了耕种的效率。而牛耕的出现,更是解放了大批奴隶,用牛代替人犁地耕种,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又一大表现。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使人们开阔山林、修建水利工程,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农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井田制开始瓦解,那种“千耦其耘”的景象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兴起,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封建经济初具规模。

精耕细作农业的主要表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利弊(3)

三、春秋战国:有犁又有牛,种地不用愁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修建瓦解,人们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模式,生产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而由于百家争鸣的学说,强调民众对国家的作用,于是大量的奴隶从桎梏中被解放出来,他们在土地上不断钻研,发明了新的农业器具。

春秋时期冶铁业已经广泛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出土农具来看,铁梨铧和铁犁壁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耕种农具,而欧洲人在17世纪才使用犁铧耕地,比中国晚了两千三百多年,可见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卓越的。

犁铧呈“V”字型,在耕种的时候套在犁上,用来在土地上豁沟和向两边翻土,达到松土的效果,以便于农作物有一个适宜的生长土壤,长势更强壮。为了提高耕地的效率,人们一般用牛来耕地,通常把把犁具套在牛的身上,用两头牛或者三头牛拉着犁具,农夫在后面扶犁,牛在前面依靠犁铧拉出一道道土沟,在土沟里播撒粮食。

精耕细作农业的主要表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利弊(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