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11-13 19:42:44

变老在生理层面意味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而随着身体机能的进一步衰退或一些疾病因素的影响,部分老人便可能成为失能老人,衣食住行需要他人的帮助,社会参与能力也大大降低,重度失能老人甚至一天都要躺在床上度过。

生命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1)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研究显示,失能老人在总体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中偏低,如何保障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现已成为国家、社会面临的重要难题。

叙事疗法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许多心理问题中的干预效果显著,它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并在中国心理健康领域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与发展。

叙事疗法的核心理论是后现代主义建构论,强调是话语建构了事实,叙事疗法通过对问题叙事的外化、解构、重构以建构一个新的、更为当事人所期待的积极故事,从而提高当事人心理健康水平。

简单的来说,叙事疗法便是一个改变旧故事呈现新故事的过程。那么叙事疗法是否能够提高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如果可以又是如何提高的?

生命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2)

在以往针对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试图寻找主观幸福感与各种因素之间联系的研究较多,缺乏相关的干预研究。而失能老人由于常患有高危疾病、老年痴呆以及存在口语表达不清晰等情况,进行大量长期、深入的干预研究存在一定难度。

研究以了解叙事疗法对个案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AB基线实验设计排除无关变量影响,进一步讨论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偏低的内在原因。

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偏低的内在原因

从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进行合理分析与讨论,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偏低的内在原因如下:

(1)从个体的微观视角来看,通过对个案情况进行合理推论,可以发现失能老人由于自身生理方面的问题会造成许多的困扰。

生命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3)

首先,最直接的是病痛感,多数失能老人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在个案失能老人干预期第九周,由于生理上疾病的发作对其情绪、生活状态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导致个案观幸福感自评分下降。

其次是失能导致的活动受限,由于失能其日常的活动常比较单一,绝大部分时间是躺在床上发呆、看电视,易产生对生活的无趣感、无望感。

同时活动受限还直接影响失能老人社会交往活动,并进一步影响其社会关系,能与她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多是亲属、护理人员、志愿者。

最后,失能还会普遍影响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处在一个失能的状况,大部分事情包括一些较为私密的事情都需要依靠他人完成,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低,尊严感受到影响,而这些消极的状态会影响失能老人对于自身生命的认知。

生命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