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护士是怎样的?是为患者打针、输液、送药?是为卧床的病患翻身擦身,避免压疮?是时刻监控着生命监护仪上的每个数据变化?是24小时家人般的陪伴和守护?是用血肉之躯挡在患者面前,直面病毒和死神?他们的工作平凡、重复而又琐碎,但却用真诚的爱抚平了患者心灵的创伤,用火样的热情点燃了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今天是5・12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发展护理”。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救治的淬炼,这群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对于护士这一职业和创新发展护理事业,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可敬可爱的“提灯人”,倾听他们的讲述,向平凡而伟大的白衣天使致敬!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入党誓词是我的精神良药”
邵冠颖是武汉市武昌医院妇产科的一名助产士,从事妇产科护理工作已有13个年头。“在那段难忘的疫情岁月里,每当遇到困难,感到难以支撑时,我就会想起入党誓词,那是陪伴我、帮助我的精神良药。”作为一名有着1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武汉抗击疫情的60天中,邵冠颖轮转在各个病区,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为患者熬粥、擦洗、换衣、喂饭,承担起做“儿女”的责任。
邵冠颖为刚出生的婴儿洗澡。受访者供图
“虽然每天的护理工作很繁重,像陀螺一样忙得停不下来,但听到患者们感激的言语,看到逐渐好转的患者,我们打心底里高兴,所有的累都值了。”邵冠颖说。
对于护理事业,邵冠颖认为,创新发展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医院发展的需要。作为护理人员,不能停留在简单重复的操作中,而是要具有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寻找技术与服务的突破点,不断改进并提升护理技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护理科研作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改良临床护理措施,促进临床护理实践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当得知他们单位就要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时候,我内心五味杂陈。结婚这么多年,分离过很多次,却唯独那天清晨的情形让我刻骨铭心,我不知道这次的分离代表什么,更不知道下次相会在何时。我和她都是共产党员,深知此时党和人民需要她。在护士节来临之际,我想对爱人说,老婆,你辛苦了。”――邵冠颖的爱人
“ICU就像生死交换站,我必须给他们生的希望”
“有人把重症医学科(ICU)比喻成生死一线的交换站。在这里,我感觉就像身处前线的战士,时刻都在与死神搏斗。我们必须尽最大能力去守护患者的生命,给予他们生的希望。”从事临床护理近30年的唐山市工人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田晓华,有着28年奋战在危重症护理一线的工作经历。
田晓华在与患者交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右二)。受访者供图
“当时患者身上有15个微量泵,应用着PICCO监测、动脉血压监测、ECMO治疗、呼吸机控制呼吸、BIS监测等,全身上下布满胃管、尿管、空肠营养管,患者的严重程度超出想象。不定时吸痰、各种监测记录、管道护理、鼻饲营养供给……这给同去的医疗队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回忆起唐山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救治场景,田晓华仍历历在目。“只要我们在一天,哪怕再苦再难也不能放弃。”田晓华多次给护理人员做心理疏导、打气加油。
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工作很繁琐,田晓华认为,无论是对患者的密切观察还是生活护理,都需要创新。她憧憬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能够在智慧医院里应用最先进的管理系统和仪器设备,辅助治疗和护理,帮助患者减少痛苦、早日康复。
“护士长是我们医院重症战线坚守时间最长的一个人,她凭良心做事、靠技术救人,以患者为中心,带领全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温馨优质的护理,挽救了很多生命。”――护士刘卫荣
“穿上白衣的那一刻,我一辈子都是护理人”
工作中的赵芳。受访者供图
中日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已经从事护理工作34年,在长达29年的时间里,她一直扎根在临床一线。
身为党员的赵芳坚信,党员就该有党员的先进性,就要冲在前方。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榜样的力量。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她主动请缨去武汉支援,担负起院内防疫工作。从流程梳理,人员调配,到统筹协调、具体指导,从排查摸底、应急处置,到防疫质控、物资保障,她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始终坚持亲力亲为。
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她练就了“一针见血”的本领,无论是绝食者干瘪的血管,还是肥胖者找不到的血管,都能精准下针。在赵芳心中,护理是一份特殊的职业,这份职业有温暖、有技术、有思考、有感动。
赵芳认为,创新性、高质量护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护理管理者,应该进一步强化现代医院护理管理能力,提高护士队伍观势、谋事的能力,进一步优化护理层级管理,明确护士职业路径,深化“互联网 护理”与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护士疾病照顾、病情观察及评估、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力,在国家“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指导下,切实做好医疗卫生机构的护理工作。
“作为她的同事,我深深感受到她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她那种对专业的追求,对工作忘我的态度,以及对患者的温暖照护和对护士的关爱,都值得我们学习。”――护理部副主任赵培玉
“护理工作平凡琐碎,但价值非凡、意义重大、不可替代”
“在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中,我是北京医院驰援武汉的103名护士之一。作为护理领队,武汉的日日夜夜于我,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从事护士职业近18年的北京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王霞谈起这段经历,仍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