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特质,观众投射在“人设”上的渴望变成了对这个明星的喜爱。
有个流行的概念叫“认同感”,是一个影响力工具,可以左右别人和自己的行为。
一旦激发了认同感,做事就是自动的: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肯定要做这样的事儿。
1.我们为何要立人设?
人设,最初是一个小说作家角色所设立的, 是一个人的标签,使读者更加准确地了解这个人物。
为何要立人设?关键在“立”,谁在立?如何立?此处先谈论普通人的“立”。
当我们发了一条朋友圈,用QQ随心贴给自己贴了个标签,我们到底意欲何为?
还有一种观点是不发朋友圈是一种浪费,就是我们不禁会想,是否有人会因朋友圈的一条动态而对我们产生兴趣?
再来看看明星:张艺兴一开始“小绵羊”的标签,较真,有礼貌的孩子,后来参加一档真人秀,经过几位前辈的洗礼,拜黄磊为师,从“小绵羊”变成“小狐狸”。
如果当立人设是一种主动行为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我所呈现的就是我想呈现的。
人们是否有这个权利展现自我?答案是,有的。
不论是哪个明星,都有人设,比如周杰伦,还是陈奕迅,更别说什么蔡徐坤,鹿晗这些偶像了,都有人设。
其实人设一词离我们非常之近,而且丝毫不值得奇怪。身为明星,毋庸置疑的,粉丝群体是他们的立足之本。
但怎样获得更多更优质更铁的粉丝?人设就有一个定作用了。
我们一定有爱不释手的小说或漫画动漫,里面的某一个角色也一定让我们非常喜爱,他们能够让我们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讨喜。
让这个角色讨喜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也很简单,就是作者给他设立的“人物设定”。
在娱乐圈同理,如果有一个好的人设,有新意,不千篇一律,更重要的是讨喜,那么就说明这个明星就成功一半了。
2.是先做人?还是人设?
明星有着不同的人设,在更多节目中体现的是淋漓尽致。
在某一期节目 《向往的生活》中黄磊却公开表达了自己对在场嘉宾的不满。
这期来了八九个嘉宾,几乎都是黄磊不熟的人。
当大家一起围坐在客厅里时,黄磊说了这么一句:“我说(这一期)老狼来了之后我才感到自己舒服了一点。”
紧接着,又说了:“因为我跟你们也不熟,我没必要跟不熟的人,费力瞎扯!”一开始的不高兴,画风又转,补了一句。在节目中黄磊的高情商表现得淋漓尽致。
身处媒体时代,从个人使用交互媒介的那一刻起,说什么话、修什么风格的图片发布、每一条朋友圈每一次转发,行为表意的都是你想让别人了解的“你”,是潜意识自我塑造的人设。
每个人都在包装自己。当关注的受众多了,个体自然的升级成媒体品牌,大多数新媒体平台的大V都是由公司运营的。
文案编辑、策划、剪辑配音、app引流等等职位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完成内容生产或传播的推广。
并在不断推广输出的过程中打造相关IP。而这才是传媒在资本方面的真正传播价值。
包括明星、演员、博主、教授等公众人物,以及你和身边的所有人都在立人设。
用“立人设”攻击他人也是一种道德绑架,而在传播内容中借鉴引用获取、接触过的观念、信息、思想、经验完成输出意识更无可厚非。请理性看待舆论,合理认知媒体。
3. 如何理解“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从哲学角度来看,人生而自由,是天赋人权,和人生而平等是一样的概念。
所谓的权力要对应等同的义务,不然别人的权利就无法实现,所谓的义务就是“枷锁”。
人的思考是要被污染的,所以拒绝被污染。要获得自由,人必须与套在人身上的种种枷锁、不平等相区分、做斗争。
简言之,人在社会生活中服从经自己同意的法律,道德生活中听从良心的呼唤。
我们常见的娱乐明星,靳东、霍建华就是“老干部”人设,主要是帅气儒雅,多金有涵养,谈泊名利,潜心钻研演技,这些特点能吸引一大笔女粉丝迅速为之着迷。
“卖人设”就是人物依靠设定的人物性格,迅速圈粉,吸引受众。
粉丝就是经济力,只要能迎合大众喜好造好的人设然后热度提升,就能带来不小的收益。
“人设不崩”就是没有毁坏人物的原本的设定,设定的人物形象与人物真实性格并不发生冲突。
就像赵丽颖一直以来都是“吃货”的代表,我们可以看到在综艺节目,在参加芭莎慈善宴的台下,她也是不停的再吃。
这就是赵丽颖的真实的性格表现与一直以来的人物设定相符合就是“人设不崩”。
之前一直卖“好爸爸”人设的文章,在被拍到出轨圈内女演员的时候,人设崩的就很彻底。
人就不应当被人造的形容词所框定,“定义”作为一种人为的产物,我们本可以选择不要。
就像熊浩所说的时间不过是人们在追逐一块自己都看不起的表。
从前,我还是个热衷阅读,为了一本书可以安安静静待一天。
周末在书店和图书馆的孩子,在我看来,书店是这个时代更新最快的地方之一。
新华书店的装潢还没有今日那么精美,图书也并非缝装无缝,一层仅仅有一个搬过来的椅子。
靠着书架席地而坐的时候,我知道我享受那种感觉,所有的孩子都静悄悄地阅读着。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小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