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儒家伦理中,孔子所强调的仁和礼,揭示了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的关系。
内在道的和外在道德可以达成一致,但也可能会有某种紧张的关系,然而正是在这种紧张关系中,道德才完整地体现出来。
当然,出于情感的行为并不意味着真的就是道德的,实际上,出于情感的既有内在道德,也有内在非道德。
正因为如此,古希腊人哲学家苏格拉底等人拒绝将道德判断完全建立在情感基础上,而主张予以理性的审视。
而中国哲学家则逐步发展出一种如何认识良知的修身方法,以防止内在道德走入非道德的领域。
尽管内在道德可能因为情感的过度偏离有走入非道德领域的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自然而成的内在道德本身是一切外在道德的产生源。
外在道德的必要在于,首先,内在道德的主观性色彩,很可能使之走入非道德。
因为虽然良知可由内心产生,然而自私心也是由内心产生的,如何来分别,一般人如果没有修养功夫是难以断定的。
特别是随着自私心理和私有制的出现,真正的内在道德的发生已经不多了。
因此,有必要依靠外在道德来节制自然发生的非道德的情感。
“礼”的产生便是如此,孔子认为在大道既隐的私有制状态下,“礼”的需要是急迫的。
其次,即使是在良知驱动下的行为,在一个人人相互交往的复杂社会里,也需要外在的规范化的表现形式来统一和规范人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