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感知平衡的定义:平衡指身体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一种姿态的能力。人体平衡能力可分为对称性平衡能力、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三种。
·对称性平衡能力指能否将身体重量均匀地分配到身体支撑点的能力。
·静态平衡能力指人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维持身体特定姿势的能力。
·动态平衡能力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姿势的能力。
·4.2生理基础1位觉器官:当人体进行旋转或直线变速运动,以及头在空间的位置和地心引力的方向出现相对改变时,会刺激前庭器官的感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身体在空间的位置感觉或变速感觉,并通过姿势反射来调整有关骨骼肌的张力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调节身体平衡方面具有双重性:良好的前庭器官反射可以维持运动中的身体平衡,但若前庭器官对位觉刺激过于敏感,反而会破坏身体平衡导致动作失调变形。
·2本体感受器:本体感受器是指分布于骨骼肌、肌腹、关节囊和韧带等处的本体感觉神经末梢装置,包括自由神经末梢环层、小体腱器官、肌梭等。本体感受器可感受肌肉张力、长度的变化和环节在关节处运动的刺激,并将这类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向大脑皮质感觉区,从而产生身体各部分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运动觉或本体感觉。
·3视觉器官:视觉是外源性信息在大脑的主观感觉,运动中眼睛可感知运动场地、器械等周围环境和身体运动方向的信息,并传入大脑。大脑结合本体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传来的信息,通过视调节保持清晰的视觉,同时调节有关骨骼肌的张力,保持头位及正确的身体姿势。因此视觉对动作的控制有重要作用。另外视觉与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姿势时有较大的相互依存性。
·4身体机能状态:维持身体平衡是在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系统等共同参与和协调下完成的。只有在身体机能处于适宜状态时,有关的系统和器官之间才能密切协调配合,共同维持身体的特定姿势。
若身体疲劳或健康状况不佳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下降,会引起感受器兴奋阈值升高对运动刺激不敏感、传入信息少、信息传导传递速度变慢,中枢神经整合与协调能力减弱,肌肉收缩无力等变化,这些变化会严重影响身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