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拿着化石在讲解。
王永给女儿设计了一套博物学课程,主要围绕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来展开。入住“大理706”民宿没几天,父女俩就从门前的水渠出发,一直走到苍山的泉源之地。
每到一个地方,父女俩会看当地的海拔、地层和当地的化石。抵达三门峡的“中国第一大煤坑”,王永不仅给女儿点出化石的位置,而且会聊起元好问的诗。
那位金代诗人写出过“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名句,也曾用诗文记录下当地老百姓就地挖煤取暖、实现能源自由的场景。一经点拨,原本散落于不同学科的知识,就汇聚到一个时空点上。
momo收集的化石和她的考古锤。
今年春节前后,父女俩牵着狗爬苍山过洱海,走遍海东海西。在别人看来,可能会以为他们是饭后遛狗。实际上,他们是按照曾昭燏的日记,重走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的大理足迹。20世纪初,曾昭燏在大理组建了女子考古队,成功发掘了代表“苍洱文化”的马龙遗址、龙泉遗址等。
王永自豪地说:“我们跟林奈、达尔文过的博物生活没什么差别。世界在我眼里就是一个私人知识室。”
学习的场所从教室换成中华大地,视野从单本教材延展至上下五千年。所谓“沧海桑田”,不是语文课上死记硬背的得分点,也不再是历史课本上干巴巴的概述。
#02为了一口干净空气抛弃了学校
这番“去学校化”学习,如今看来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但最开始却带着沉重的现实主义考量。
2016年,momo上小学一年级。还没感受到上学的乐趣,momo就因肺炎住院,最厉害的一次输液120瓶。眼见氧气面罩挡住了女儿的笑脸,王永在班级家长群里科普起雾霾的危害,并发出倡议:不要安排室外体育课。倡议一出,他遭遇了家长和教师的联合反对。
“改变一个人是系统工程,涉及整体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和求实的态度。既然改变别人很困难,那么我退而求其次。”身为数字极客,王永打算自己动手做一个空气检测仪捐给女儿所在班级。再一次,校方以影响不好为由,拒绝了王永的捐赠。
momo因肺炎住院。/受访者供图
王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只能选择抛弃。”
一个早晨,雾霾像脏棉被那样,严实盖在小镇上空。王永收拾好书包,带着momo投身山林,就“为了一口干净的空气”。
穿过27个山洞,父女在山水间,一起践行“去学校化”学习。
王永带着momo像欧洲博物学家那样生活。他手把手教女儿收集昆虫标本,量度鸟儿翅膀的长度。他们在山边开垦了一小块菜地,见证了土豆的一生,也观察到鸡蛋互生的奇妙。
momo观察鸟儿。/受访者供图
参考曾国藩的“耕读”教育理念,momo进山没两年就学会炒菜酿酒、煮粥烙饼等治生技能。山间设施简陋,王永会抓住更换水管、安装电器等契机,培养女儿的动手能力。现在别说换灯泡,就是切割木板钉书架,momo也能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