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年,这一年,康熙16岁。在历史上,有不少这个年纪的皇帝,还要大臣或母后辅政,但不同凡响的康熙,已经智擒了独揽朝政的鳌拜。
之后,他想再找个时机,解决掉三件困扰已久的事——三藩、河务和漕运。
其中,三藩,他最为关心。
准其撤藩,恼羞成怒所谓“三藩”,是指在清朝扫平中原的征战中,对屡建军功的明朝降将尚可喜、耿继茂、吴三桂封的藩王:
尚可喜镇守广东,为平南王;
耿继茂镇守广西,为靖南王(后移至福建,耿继茂卒后,其子耿精忠承袭爵位);
吴三桂镇守云、贵,为平西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王在当地的势力不断加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根基。
康熙作为一代英主,从小熟读史书,自然也读到了以前藩王祸国殃民的故事,所以下决心想找个机会,铲除三藩,将其纳入中央的控制。
时机不久便来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眼看自己年纪大了,儿子尚之信又到处惹事,尚可喜担心连累自己,便上疏朝廷,请求回辽东养老。
康熙接疏后,认为此乃撤藩之良机,便将“养老”夸张成了“撤藩”,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
福建的耿精忠听后,坐不住了,他是个明白人,跟着上疏,主动请求撤藩,移驻辽东,康熙迅速同意。
而到了吴三桂这边,事情就没这么简单了。
三藩中,吴三桂虽封王最晚,却发展最快,不但后来进封为亲王,儿子吴应熊也成了清廷的驸马。吴三桂广结太后和朝廷权贵,是三位藩王中权势最大、最炙手可热的一位。
见尚、耿之举,吴三桂受形势所迫,无奈也上书清廷,请求撤藩,归宁辽东,但实则是希望朝廷能够挽留。
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想法,康熙心里十分清楚,他让朝臣们商议该如何处理,尽管反对意见居多,但康熙意已决,在他看来,三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