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话谈古今
编辑|话谈古今
前言1815年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完全基于梅特涅的保守性理念之上。这种保守性理念主要取向是稳定和守旧。它包含有两大内容:一是保持均势的国际关系格局;二是制止一切危害现存秩序的革命思想和行为,维持现状。因此维也纳体系也以所谓的“梅特涅体系”(Metternichsches System)著称,梅特涅则成了复辟时期的时代象征。为了贯彻这种保守性理念,维护维也纳体系,欧洲列强分别建立了神圣同盟、四国同盟(Quadrupelallianz)和五强共治(Pentarchie)等国际政治运行机制。1818年亚亨会议发表的宣言则是欧洲主要列强显示其团结一致和决心“捍卫安宁”的顶点。
梅特涅
欧洲革命的开始和《特罗包议定书》的签署然而,神圣同盟及其维护的维也纳体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经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Napoleonische Kriege)洗礼的欧洲已经无法回到梅特涅等所期盼的旧秩序时代。不久,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重新高涨,对维也纳体系展开了首轮冲击。1820年1月西班牙(Spanien)首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7月意大利(Italien)的那不勒斯(Neapel)爆发革命,8月葡萄牙(Portugal)爆发革命。1821年3月意大利的皮蒙特(Piemont)爆发革命,同年希腊(Griechenland)爆发反抗土耳其(Türkei)民族压迫的起义。这些革命和起义动摇了正统王朝的统治地位,严重威胁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相关原则和秩序。梅特涅因害怕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之火会燃及奥地利统治下的伦巴底(Lombadei)和威尼西亚(Venetien)等地,因而力主镇压。
1820年10月20日至12月20日,在梅特涅的建议下,神圣同盟在特罗包(Troppau)召开会议,即所谓的特罗包君主会议(Troppauer Fürstenkongreβ),沙皇亚历山大一世(Alexander I. PawlowitschRomanow, 1777—1825,1801年—1825年在位)、奥皇弗兰茨一世以及普王代表、普鲁士王储弗里德里希·威廉(Kronprinz Friedrich Wilhelm)亲自出席会议,英、法两国则派使节参加。会议期间,俄、奥、普三国君主于11月19日签署了《特罗包议定书》(Troppauer Protokoll)。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议定书明确规定:因革命而引发政府变动的神圣同盟成员国,其后果对其他国家形成威胁,一律开除出同盟,直到其恢复合法和稳定的秩序为止;神圣同盟列强有权对任何发生革命的国家进行干涉,必要时采取武力手段进行镇压。最后,由于国内自由派的反对,英、法两国都没有在议定书上签字。列强之间的分歧表明,特罗包会议已经打破了维也纳会议以来四国同盟所规定的协调一致原则。
1821年1月26日至5月12日,神圣同盟易地举行莱巴赫会议(Laibacher Kongreβ)。出席会议的有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及其大臣涅谢尔罗杰(Karl Robert Graf von Nesselrode, 1780—1862)、奥皇帝弗兰茨一世及其大臣梅特涅、普鲁士和法国的全权代表、英国驻维也纳(Wien)大使等。会议还邀请了西西里王国(Königreich beider Sizilien)国王费迪南德一世(Ferdinand I., 1751—1825, 1816年—1825年在位)等一些意大利君主的代表参加。会上,梅特涅坚决要求镇压那不勒斯革命,并且得到俄、普两国的全力支持。
最后,会议无视英、法等西方列强的抗议,决定由奥地利出兵镇压意大利革命,恢复那里的秩序。3月23日,奥地利军队占领那不勒斯,恢复了费迪南德一世在那不勒斯的王位。随后,奥军又转向皮蒙特,会同撒丁王国(Königreich Sardinien)军队镇压了那里的革命,消除了革命之火蔓延到奥属伦巴底和威尼西亚的危险。整个意大利由此落入奥地利的掌控之下。5月12日会议结束时,俄、奥、普三国又联合发表宣言,称那不勒斯和皮蒙特等地的革命是“祸害”和“叛乱”,镇压行动是为了“捍卫合法政权”。
费迪南德一世
由于俄、奥两国在镇压革命的过程中表现最积极,俄奥合作在一段时间内成了“欧洲安宁的基本因素”。但是,莱巴赫会议表明,欧洲列强的协调一致原则由于英、法两国和俄、普、奥三国之间的分歧已经失灵。甚至俄、奥两国之间也缺乏信任。当俄国提出准备派兵进入意大利镇压革命时,梅特涅却害怕俄国染指其后院而加以拒绝。
欧洲列强之间裂痕和梅特涅时代的终结1822年10月20日至12月14日,鉴于西班牙革命仍在发展,而且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神圣同盟再次举行维罗纳会议(Veroneser Kongreβ; Kongreβzu Verona)。出席会议的除了俄、奥、普三国君主外,还有俄国外交大臣涅谢尔罗杰、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普鲁士总理大臣哈登贝格(在会议期间去世)、英国代表威灵顿公爵(Herzog von Wellington;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和法国外交大臣马蒂厄·德·蒙莫朗西拉瓦尔(Mathieu de Montmorency-Laval, 1766—1826)等。会议主要讨论武装干涉西班牙、希腊起义和西属拉丁美洲(Lateinamerka)殖民地的命运问题。会上,俄、奥、普、法都主张对西班牙革命进行武装干涉。沙皇甚至表示要派15万俄军前往镇压。
神圣同盟
威灵顿公爵则遵照新任外交大臣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 1770—1827)的指示,反对干涉西班牙革命,尤其明确反对神圣同盟干涉拉美独立运动(Unabhängigkeitbewegung in Lateinamerika),因为英国希望取代西班牙在南美洲(Südamerika)地区牟取利益。但是会议不顾英国的反对,决定支持出兵西班牙,镇压革命。在希腊问题上,梅特涅害怕希腊革命引起奥地利境内的民族运动,说服对希腊抱同情态度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认定希腊独立是反对“合法君主”,拒绝承认其独立地位。1823年4月法军侵入西班牙,镇压了那里的革命。维罗纳会议表明,欧洲列强协调一致原则已完全被打破。英国“明显地与欧洲协调分道扬镳”。
此后,由于东方问题,欧洲列强之间裂痕进一步加大,甚至俄奥之间也出现了不和。在维罗纳会议拒绝支持希腊反对土耳其统治后,英国政府为了巩固自己在希腊的势力,宣布承认希腊起义合法,并给予财政援助。法国担心英国独占希腊,也与英国一致行动。俄国本来就同情希腊起义,而且想利用这一机会打击土耳其,因而也开始与英国接近。1826年,英俄两国签订秘密协定,规定在土耳其对希腊拥有宗主权的前提下,支持希腊完全自治。1827年法国加入了这一协定。
希腊
梅特涅则反对俄国与保护“叛乱者”的英国合作,甚至暗中支持土耳其抵制英、俄、法等国的要求。1828年,俄国趁有利时机向土耳其宣战。梅特涅为了反对俄国向巴尔干半岛(Balkanhalbinsel)扩张,多次致函英、法等国,要求联合对付俄国,但没有结果。1829年9月14日,俄土签订《亚德里亚那堡和约》(Frieden von Adrianopel),俄国取得多瑙河(Donau)河口大片地区,还获得了在土耳其境内自由通商等权利。
虽然19世纪20年代的欧洲革命运动在神圣同盟的镇压下遭到失败,但它们有力地冲击了维也纳体系。俄、英、法等国支持希腊起义,实际上已经破坏了维也纳体系的“正统主义”(Legitimismus)核心原则,俄、奥分歧加剧。俄国在巴尔*扩张加剧了俄国与英、法、奥等国的矛盾。欧洲五强协调一致的时代走向终结,神圣同盟开始走向瓦解,梅特涅在欧洲呼风唤雨的时代随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