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年代,不光是大人,就连孩子们也很喜欢这项运动,有一首诗说得好:
“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拱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因捶丸之风之盛,元至元十九年,有一位文人专门为捶丸这项运动写了一本书,名为《丸经》,署名宁志斋。
这本书一共有三十二章,里面有关于捶丸的打法要领、球场维护、球棒制作等方面的论述,其专业性丝毫不逊色于现代的高尔夫。
现今,在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水神殿里,还保存着一幅元朝的“捶丸”壁画。
壁画上,两个穿着朱色长袍的人,站在那里一片空旷的平地,一人拿着球杆做着击球的动作,另一位则蹲在地上观察着地上的球窝,远处还有几名侍从在手里拿着球具在旁边观看,整幅壁画描画出了生动的捶丸运动。
根据史料记载,捶丸这项运动曾在我国历史上的多个阶段达到繁荣,有是在明代的时候最为突出。
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古代风俗百图》,还有明代时期著名画家杜堇的名作《捶丸仕女图》等作品,都表明了捶丸在当时已经发展成了一项高雅的运动,广泛在士大夫和皇家子弟间流行。
但是到了明末时期,由于明王朝的衰落覆灭,社会的动荡不安,再加上外来运动项目的传入,捶丸运动渐渐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1.捶丸运动中的养生艺术
元朝《丸经》一书中,对捶丸的养生作用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捶丸锻炼可令人身心舒畅,气血运行顺畅,让人心境更加愉悦。它不是一项需要勇气的运动,更不是一项靠力量争强好胜的运动,它更多的是一项追求人们的健康和完善自身的运动。”
捶丸运动与其他任何体育运动一样,具有显著的养生价值,但与蹴鞠、马球等体育运动相比,捶丸养生价值更加明显,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体育思想价值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