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城之战全文及译文,晋楚鄢陵之战原文及翻译注释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07-09 03:14:34

晋楚城濮之战

左 传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日:“家人告急,舍之别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日:使家会我,而略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愛曹、卫,必不许也。喜略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楚子入居于中,使中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日:“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各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度乎?军志日:“允当则归。又日:知难而退。’又曰有徳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题以间执谗愿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宮与若救之六卒,实从之。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国。”子日:“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日:“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怒,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完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吏日:“以君降臣,辱也。 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日:“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患,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成辰,晋候、宋公、齐国归父、崔天、秦小子,次于城濮。楚师背而舍,晋候患之,听與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必得诸候;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日“若何?”页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患而忘 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博,楚子伏己而鹽其脑。是以惧。子犯日:“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子玉使斗勃请战,日:“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ニ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洁朝将见。”

晋车七百乘,報朝鞅幹。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已,晋师陈于華北。骨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骨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责。孤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與曳柴而伪,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孤毛、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贵。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晋师三日馆榖,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

【赏 析】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又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在叙事,尤其是在描写战争和写人方面颇具特色。《左传》对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发展具有莫基作用。

《晋楚城濮之战》选自《左传・僖公十八年》,题目是后人加的。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霸业衰落。这时,楚国国力雄厚,领土广袤,陈、蔡、曹、卫等小国都已归顺它,只有宋国不肯屈服。楚令尹子玉兴师出兵,要以武力迫其就范。同时,晋国已政局安定。晋文公重耳在经过19年的流亡生活后,贤明练达,励精图治,晋国已逐渐强大起来。晋楚都有心称霸天下,要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所以,晋楚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战争。“城濮之战”便是他们争额的一次重大战争,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生动战例。

这篇文章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开头至“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写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告急。文章一开头就叙述战争的起因。楚围宋,宋不敌,“如晋师告急”。接着晋文公召集臣下商议教援宋国的大事。名将先轸提出采取“喜赂怒顽”的策略,贿赂齐秦,扣留曹君,激怒楚国。晋国在外交上赢得了城濮之战的第一个胜利。

第二段(“楚子入居于申”至“子玉不可”,写晋、楚开战前的形势。这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楚国君臣不和。楚成王“入居于申”之后,见形势紧张,便命令申叔撤出谷城,子玉撤离宋国,告诚部下:晋文公阅历丰富,且是上天帮助的人,不可交战。接着又以“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进一步阐明不可与晋接战的道理。可是子玉不听楚王劝告,“使伯棼请战。”楚王虽不同意子玉鲁莽出战,但没有用说服的办法,使子玉心悦诚服停止进攻。相反意气用事,怒而只给少量兵马,任其轻率出兵,实为致败的先兆。

第二层写晋国采取拉拢曹、卫的策略,孤立楚国。楚国子玉以先发制人的姿态,提出“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的无理要求。晋国采取“三施”而舍“三怨”的作法从而增强了自已的力量。晋国用离间计,促使曹、卫同楚国绝交,使楚军陷于更加被动的境地。晋国取得了外交上第二回合的胜利。

第三层写晋师退避三舍,主动先让一步。先轸以报答楚国过去的恩惠为借口,“退三舍避之”,以此避开楚军锋芒,麻夢和分化敌军。晋国主动退让,授之理曲之柄,从道义上战胜了楚国,使楚国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为晋国迎战致胜选择了有利的战场和战机。

第三段(“夏四月”至“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写晋楚正面交战,晋军各个击破,大败楚军。首先写晋、楚两国及双方盟军进驻城濮。接着写晋、楚两军对阵,约定开战。再写两军布阵。晋军将士车马阵容齐整,井然有序,表明晋军队伍雄壮、纪律严明,具备了克敌致胜的优势。最后写晋、楚交锋,以楚军失败而告终。

第四段(“晋师三日馆谷”至末尾),写晋文公战胜争霸对手,终于登上霸主之位

《晋楚城濮之战》,是《左传》中最精采的篇章之一 它令人信服地写出实力较弱的晋军战胜实力较强的楚国的必然性。晋军之所以能够克敌致胜,一是晋国君臣相得,同心协カ,而楚国则相反。楚王与子玉各执己见,互相掣肘,抵消了力量。二是晋国君臣善于利用外交手腕瓦解敌军的联盟,孤立楚国。同时,采取克制态度,先让一步,后发制人,使对方承担战争责任,自己处在正义地位。因此,晋军士气壮盛,而楚军一触即溃。三是晋师战略战术正确,指挥有方。两军交战,先取楚方薄弱的右军,再以佯攻夹击左军,使楚军中军陷入孤立地位,所以取得胜利。它说明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而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决定作用。

本文在写作上,首先是普于叙事,精于剪材。城濮之战是一场头绪纷繁的大战役,它涉及十多个交战国,人物众多,事件复杂,传文中虽不乏两军激烈交战场面的简略描写,但作者始终围绕着晋、楚争霸这一主要矛盾来选择安排材料,着重描写了战争的起因、背景、战争的心理状态、战略战术的运用、外交策略的谋划、将帅个性气质等,做到了重点突出,有条不紊,委婉周详,富有故事性。其次,善于刻画人物形象。文章中或选择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现人物的生动形象,或在诸多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活动与性格特征。如晋文公虚心听取部下意见,谨慎稳重,表现出一种明达容智、知人善任的精神风貌。晋军中主帅先轸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在战争之初,他主张争取齐秦,孤立楚国:在接战前夕,他反对子犯急躁冒进,使楚国负起挑动战争的责任在战争中,他采取“批亢击虚”、“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导致战争速胜,塑造了一个谋略、勇武双全的统帅形象。第三,语言简练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