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国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而农业国仅占据自然条件的优势,为工业国所用。
国际交换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与原料粮食之间的交换,依然存在着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
- 发展阶段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国际分工开始进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能的应用与内燃机的出现为标志,在美德两国率先开展。
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传统工业显露出新的面貌。
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国际分工进步深入发展,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粮食、农产品、矿产,以及机器、电力设备、机车及其他工业品的贸易大幅增长。
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分工模式开始动摇,国际分工开始拓展到其他工业发达国家,法国、德国、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
此时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转变,国际市场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
在此阶段传统的垂直型分工体系纵深发展,强化了欧美国家工业国以及亚非拉国家原料国的地位,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运用。
更多欧美国家跻身发达工业国的行列,国际分工也开始逐渐走向“水平型分工”模式。
即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有所分工。
由于各国的工业发展的侧重部门存在差异,一国以其着重发展的工业部门的产品去交换本国非侧重的工业部门的产品,促进国际分工模式不断深化。
- 深化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直至20世纪80年代,国际分工逐步到达深化发展阶段。
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生产逐步国际化,产品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产品的种类也趋向于多样化,零部件生产趋向于专业化,产品的技术水平以及质量大幅提高,各国开始逐渐依赖于国际分工与国际市场。
同时这一时期世界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上出现了大批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的殖民体系走向瓦解,国际组织相继成立,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在此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国际分工从过去的产业间专业分工开始向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转变,真正实现了产业国际化,各国逐渐成为了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专业化产品生产者,产业内分工开始成为主流。
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深化水平型分工,集中从事高端价值链中的研发设计活动,而将低附加值的工业环节转移到中国等劳动力密集型国家,一种特殊化的垂直型分工模式得以形成。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各国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都有了更加细化的分工,国际分工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当代国际分工演化的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技革命持续推进,经济全球化逐渐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质之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更加紧密更加丰富的态势,世界上不同国家开始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一国的经济政策变化将对他国的经济产生顺势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增长率日益上升,世界贸易的规模逐步扩大。
各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增强,资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跨国公司开始作为主要主体参与国际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