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跨国公司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在全球约九成的国家中高效运营着。
通过跨国公司的国际运作,生产分工开始布局全球,以确保各国比较优势最大化。
21世纪,GaryGereffi教授提出的全球价值链网络,成为了当代国际分工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
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开始成为决定其参与全球价值链定位的关键因素。
发达国家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设计,处于价值链的上游,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负责一些重要零部件的生产。
而发展中国家主要负责加工组装生产最终产品,通常从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
在全球价值链网络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开始参与到国际分工之中,参与国际分工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国际间的经济活动更加密切。
在此阶段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国际市场也得到了超乎以往的发展,国际分工逐渐实现由产品分工至要素分工的转变。
这是一种基于全球价值链网络的国际分工新格局,表现为同行业不同产品之间以及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多维分工。
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依然是产生分工的基础,以此来区分劳动、资本、技术或其他不同要素密集性的各项环节之间的分工。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优势,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自然位于价值链的上游,而负责低附加值产业的国家则位于产业链的中下游。
以国家为分界的传统分工模式开始削弱,而以跨国公司主要协调的企业内部的分工成为主流。
国际分工已经形成了由国家层面向公司层面的转变,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主体。
跨国公司内部产品、技术、人才等资源在全球子公司之间的流动,形成更加细致专业的分工,子母公司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加强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的构建。
此外区域性国际集团组织的分工以及协议性分工也开始渐渐成为主导国际分工的重要力量。
新的时期,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以及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部分发达国家的开始产生忧虑。
为了维护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这些国家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此来巩固本国的霸权地位。
以中美为例,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通过加征关税挑起贸易争端,建立贸易壁垒,严重破坏了全球价值链的和谐与稳定。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近些年间飞速提升,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弱化,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攀升,外资撤离现状日益明显。
部分外资企业逐渐将制造产业撤出中国转移至本国或其他更具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以此来维持利润。
外资的陆续撤离也对我国的制造业以及供应链网络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2020年由于突然其来的新冠疫情,许多国家的生产生活不得已短暂停滞,国际贸易的规模有所下降。
疫情带来的供应与需求冲击.都将影响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供应中断,极有可能损害世界各国的制造业。
当前疫情已经趋向于常态化,在国外日趋严重,短时间内疫情不会消散,因此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依旧面临严峻的考验。
国际分工演化的动因- 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异
各国自然条件的不同,且国家间存在的比较优势的差异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国家的资源、气候、土壤都有所差异,这也是驱使国际分工开始展开的原因。
在萌芽时期正因为殖民地国家觊觎非洲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及矿产资源,才开始早期殖民扩张,进行压迫掠夺,形成早期的国际分工。
这些都是因为亚非拉国家在自然资源以及人口资源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可以为发达国家资本家带来高额的利润,资本家的逐利本质驱使着他们将作罪恶的魔掌伸向落后的国家。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演化,传统的带有殖民色彩的分工模式开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