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动作的运行路线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1-09 21:10:51

二、灵活阶段

陈氏太极拳的灵活阶段是指由松入柔的训练过程中,注重加强缠丝劲的练习,促使肢体在缠绕中得以放松灵活地锻炼。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独特的训练方式,能使内气潜转收放同肢体螺旋屈伸进退有机结合起来。

一般学者在这一阶段,体内气息尚未充盈,所以,要在腰劲的统领下,重视双肩和双胯部位的划弧转圈和螺旋运动,驱使四肢屈伸往来的缠丝旋转。

动于静之内,静于动之中。陈式太极拳要求身虽动,意贵静,神敛则气顺,心静则体松,松则容易入柔,柔才能够灵活。

一般来讲,往往我们感受到的我们不一定能深刻理解,而理解了的东西我们则可以更深刻地感受。能在练拳盘架中理解和掌握放松状态,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陈式太极拳“松活”运动的无限妙处。

对初学者来说,在明师的引导熏陶下,再经本人细心揣摩,通过思想意识和拳势动作反复不断的强化松活训练,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太极拳松活的方式和方法,才算得上入门功夫,而后循规蹈矩,刻苦训练,才有望登堂入室。

太极拳动作的运行路线,(5)

通过内缠外缠的训练,将太极拳的松柔与轻灵积于一身,化掉了一切由后天所养的拙力和僵劲习惯,化生出一种返先天的柔韧性与灵活性极强的旋转能力。尤其是通过身体的内旋外转,五脏六腑同时得以摩荡,辅助肾气出入有序互相旋转传递,使身体内部气息得到转机,引导周身上下呈现出一片轻灵而沉稳景象。

与此同时,注重内三合(筋与骨合、气与劲合、劲与神合)的锻炼,以加强身体内部气机的团聚力和潜转能力,逐步达到上虚、下实、中间灵及外柔内刚的懂劲阶段。

由于松活训练,基本上可以掌握内气潜转、劲由内换的法则,注重松沉灵活地练习,则是陈式太极拳培养体内气机团聚力的主要手段,以便细心体会和揣摩太极中分一气旋的理与法。

在完整的太极拳圆圈之中,辗转虚实须留意,使每个动作在承上启下之处,要轻、柔、缓、匀。讨得圆活无阻,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使体中内气和内劲活泼而自然、腾然而有序。其劲隐藏与体内,皆发于心神,内入骨缝循经走脉,外达肌肤螺旋运行,带动关节、网膜传递旋转,肌肉、韧带折叠贯串与缠绕。

松于活之内,活于松之中。松活而沉稳,既是陈氏太极拳内气潜转与肢体外形缠绕的有机结合,又是有心练柔、无心成刚的最佳措施。此外,松活有层次的划分,每个层次对松活的要求也不同。总的来说,要在“懂劲”的基础上,松而不懈、不空,沉而不滞不僵,轻而不浮不飘,即是陈氏太极拳松的要义所在。

太极拳动作的运行路线,(6)

三、蓄发阶段

欲练弹抖,先练蓄发。所谓蓄发,是指陈氏太极拳运动在训练柔过气刚落点的过程中,练气而化劲,聚柔而刚发,但内气是催动外形的主要动力,所以,加强内气充盈练习,则是初学蓄发的必修之路。

拳论曰:“蓄而后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为此,在蓄劲的练习过程中,首先要讲究使劲蓄得足,蓄得住。要求肢体具备五弓之能,蓄而后发。但是,必须做到以腰弓为主体,其余四弓(四肢)做为辅助,而且,还需要五弓之劲合为一体,开合有序,松紧得当,同时蓄发相变。

太极拳在蓄劲时,通过拳势中的“虚领顶劲、松肩垂肘、涵胸塌腰、束肋合腹、松胯圆裆、开膝合膑”,使周身构成“负阴抱阳”之态势,犹如开弓满盈,促使肢体做功距离加大,加强其弹性的储备能力。

同时,要求周身之气聚集于丹田之中,只待勃发之机,其劲具有一触即发之势。此外,劲力除了虚领顶劲外,全身之劲全部向下松串,注入脚底,以助脚底之劲上翻传导。身体的重心在蓄劲时偏于后腿,以便转换调整。蓄劲总的要求是:上肢虚拢,下盘稳固,中间松沉而灵活。

陈氏太极拳发劲时,要求在劲力蓄住的前提下,能使体内之劲集中在一点迸发体外,如满盈弓之箭脱离弦扣,有“中的”入内之能效。其关键在于拧腰、扣裆、松胯、泛臀、双腿里缠、双足内旋、前脚把、后脚蹬,一气呵成。

与此同时,以腰旋转为主要动力,双肩窝(云门穴)内气机潜转,互相传递(通背劲)。同时还要求腰松而活,肩顺(松)而脱,劲力一吐即收,形体一抖即松,重心发至左(右)松至右(左)四六分成。

尤其在放劲的一瞬间,要有劲力从肢体某一部位松抖出来的感觉,决不可产生丝毫的努劲用力现象。其气与劲在体内会产生滞呆之意,憋在体内得不到完全地运用与发挥,导致发劲时头和身体出现一种不应有的震动之状态,这是劲没发出去在体内努憋所致,轻者头晕目眩、桩根不稳,重者鼻口窜血,学练者必须细心揣摩,方能领悟。

若要打对称劲,要求双手臂之劲相连而传递,出入而有序,双肩松开似脱,同时相吸相系,并相对传递,其身法要求旋转而灵活,主宾得当,阴阳扶承,虚实兼备。特别注意的是,不可蹲得太低,一旦发劲身体反而站高起来,易犯钻顶弊病,还会导致气机上浮,横气填胸,劲散而不能聚合和桩根不稳等缺点,学练者不可不知。

为此,要求蓄与发之势必须保持平整,同时要求在形体外观上,注后不注前,注催不注领;在内劲方面,注阴不注阳,注入不注出。尤其是在劲发刚落点的一瞬间,要求双腿如钉在地面上一样,后脚根决不能离地和挪位,否则,劲散而不聚,练习者必须谨记。

此外,劲力发放出体外后,身体有一种自然还原之能量,犹如弓箭分离后弓弦得以还原之状。所以在发劲练习过程中,要细心体会,以求蓄发连续,不可中断。同时要渐悟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的情景。犹如枪膛内放出了第一颗子弹后,第二颗子弹则可自动上膛的感觉。

可见,发劲落点后还得需要蓄劲还原,如不及时还原,劲散而不聚,气散而不敛,不能做到连蓄连发的效果。为此,必须明其聚(蓄)、神其用、贵其连、适其发、尚其速,方能得窍。

发劲刚落点的要求是:“疾、快、猛、准、狠”。运动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动作象出手如点炮,回手似火烧。它的总表现为:“动短、意远、力促、劲长、气足、疾速、刚猛”。正如拳谚所云:“远打一丈不为远,劲发贵在一瞬间”。

太极拳动作的运行路线,(7)

四、弹抖阶段

既明“蓄发”,再论“弹抖”。所谓“弹抖”功夫,是指陈氏太极拳训练发劲过程中的高级爆发力而言。它是太极拳内功的结晶及其化发功夫的升华。

拳谱中讲:“气未动兮心先动,心既动兮气即冲。心动一如炮加火,气动好似弩离弓。学者若会浑元气,哪怕他人有全功。”为此,在盘架和蓄发的训练过程中,犹如炮卷硝磺,卷得愈实愈紧,爆发的力量就会愈强,威力就会更大。

所以,培养浑元一气,用于心意一动,促使全身之劲力集中在肢体的某一点迸发而出,即是陈氏太极拳“弹抖劲”之奥妙所在。

即明道理,再论法则。细心体会弹抖劲可分为弹劲和抖劲。“弹劲”是指身体内部所团聚的浑元之气,随着心意一动,驱使形体在一松一紧的阴阳开合中,生出一种韧性极佳、弹性极强的棚劲来,犹如弹簧的回弹之力,又象充足了气的轮胎,利用自身的弹力,在有形不见形的条件下,产生自身的反作用力,在重力越重,反作用力越强的基础上,展示蓄劲不动声色,惊乍之劲难查征兆,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河南方言称此为“绷劲”,即“弹劲”也。

“弹劲”,河南方言又称为“圪颤劲”,犹如人在受到冷和惊吓时,表现出浑身颤抖之劲。正如拳论中所云:“莫道点气(弹抖劲)零零星,须要全神运在中,如梦里着惊,如悟道忽醒,如皮肤无意燃火星,如寒侵腠里打战栗,如漫天云里闪电踪,想情景,疾、快、猛”。

其劲即先天之本能,没有习练过太极拳者,在充分的条件反射下也能激发产生此现象,但只有象形而不能用于实践。太极拳功夫深厚者,由于气息能在身体之内上下凝合,团聚于中宫之内,由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神会则自然由内达外,浑元贯通,周身无处不浑圆,无处不坚。初级浑元气阶段具有排打功之能效,只要勤学苦练,功积力久,在推手较技中即可达到“身挨何处何处击”的妙境。

太极拳动作的运行路线,(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