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钱裴仲《雨华盦词话》对柳永的词贬得一塌糊涂,云:“柳词与曲,相去不能以寸。且有一个意或二三见,或四五见者,最为可厌。其为词无非舞馆魂迷、歌楼肠断,无一毫清气。”指责柳词意义不明朗,朦胧难测,选材择境亦狭仄污浊,无一毫清气。这自然是出于己身所处时代及审美旨趣而发论,偏见昭然。须知,“舞馆魂迷”正是词体艺术萌芽成长的重要因素,“歌楼肠断”正是中国古典诗词酝酿情兴的上好的生发地。所谓楼者,指二层以上的建筑物,不独是人们栖身生活的建筑空间,更是古代文人产生诗意的高处。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可向上登者有山、有楼、有台、有阁、有亭,其精神基本一致,都是为了打破位居地面时的视野局限,开辟一片穷通万里的审美体验。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析山水画之要义:“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断续以分浅深。”既然“山之楼观以标胜概”,那么文人可以在巍巍层楼中驰骋抒发情思与胸襟,可以站在高楼处仰观天象、俯察地形,感受人生的种种怀想。
仍以柳永为例,只要不带偏见地作出评价,他在歌楼上写下的一些令人肠断的词作可以说是极有哲学意味的,看《凤栖梧·小石调》: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读这首词可知,危楼是个极易让人触景伤怀的建筑空间,正是伫倚危楼上四处远望,才不由地生发出诸多愁绪。王又华《古今词论》说:“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而妙者。”上词即作决绝而妙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实写所见冷落景象与伤高念远之意,强乐无味,语极沉痛。尤其末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用来借指治学的第二境界;唐圭璋则称其与“不辞镜里朱颜瘦”一语“同合风人之旨”,意谓都是有所深义寓焉。柳永有关登楼的词很多,钱裴仲注意到这点算是有所发现,但不够深入。试想,柳永为何爱好登楼呢?楼上的风景与心中的愁绪有关联吗?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柳永之登楼实乃风气使之然,也是文人蕴蓄愁绪和排遣愁绪的传统方式,前有古人,后有继者,同代有同好者。王粲《登楼赋》被刘勰视为“魏晋之赋首”,后人更是效仿习作,竟至形成“王粲登楼”意象。张九龄有“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贾至有“耿耿云阳台,迢迢王粲楼”(《巴陵早秋,寄荆州崔司马、吏部阎功曹舍人》);邓肃有“雪余自闭袁安户,月皎时登王粲楼”(《次韵王信州三首》其一);方岳有“同年肯过卢仝屋,九日共登王粲楼”(《九日与同年沈贯卿饮月墅》);文天祥有“夜月冯驩铗,西风王粲楼”(《早起偶成》);罗隐有“一句黄河千载事,麦城王粲谩登楼”(《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陈人杰有“长安道,且身如王粲,明复登楼”(《次韵林南金赋愁》)。例子很多,无须多举,这表明“王粲登楼”已成为一个蕴蓄着特定的情感意绪的象征符号,积淀在中国诗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依我看,这种特定的情绪就是愁,登楼既能生愁,也能销愁。为何?《登楼赋》开篇云:“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登楼的动机是为了销却忧愁,或可推认登楼有此功能。到了宋代,因为诗词职能的分野,文人们的愁绪尽相以词体的形式宣泄,而词中生愁或销愁的方式便是登楼。李曾伯《沁园春·庚戌初度自赋》可略证,云:“远水长天,淡烟衰草,还是当时王粲楼。何如且,倩吴歌楚舞,一洗新愁。”所以说,在宋词的世界里,楼上的风景与心中的愁绪有关联,登楼与愁情有不解之缘。
宋词中与登楼写愁相伴而生的一般用词有“倚栏杆”(栏又作阑)、“倚危楼”、“拍栏”、“凭栏”、“伫楼”等等,基本表达的意思是“凭栏意”或“登临意”,比如柳永“争知我、倚阑于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欧阳修“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张升“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离亭燕》);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点绛唇》);辛弃疾“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周邦彦“曾倚高楼望远,似指笑频目闰”(《看花回》)从这些词的语境和主旨来看,“凭栏意”与“登临意”无疑是忧愁的一个借代,只是忧愁之内涵有别,如王禹偁表现的是怀才不遇抱负难酬之惆怅,辛弃疾表现的是故土沦丧收复无望的怨恨。可见,在宋词言愁的时候,凭栏和登楼是相伴相生的行为。
楼的出现使建筑物的平面结构与高层结构优势互补,同时也使文人多了一个流连忘返的场所,多了一块凝愁与散愁的空间。这就比较好理解宋人选择楼阁亭台写入词中的原因了。吴秀红说:“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享乐意识相互交织,使得宋人重视自我,尊重个性,肯定个人*,敢于也乐于对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事物作具体、深入、细致的观察与描写。另外,宋代的建筑技巧有了长足的发展,楼阁建筑趋于精巧秀丽、细致优美,激发了词人们独特的审美感觉,故援楼入词或以楼为背景抒情在有宋一代形成了风气。”下面以辛弃疾的登楼词为例来考察宋词言愁的风尚。如《满江红》: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